Workflow
定制剧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集体撤离电视剧,主投主控成过去时
36氪· 2025-11-18 09:09
行业战略转型 - 电视剧上市公司正从“主投主控”角色撤离,减少自主开发项目,转向对外部项目进行投资[1] - 该现象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但从2023年开始采用此模式的项目显著增多[2] - 以慈文传媒为例,其2025年开机项目均以联合出品或参投形式出现,自身报备出品项目比重已较低且集中在2024年及之前[2] “垫资”模式运作机制 - 模式核心在于上市公司在项目通过平台审议后进入,在平台开始回款后退出,将前期开发和后期回款风险转移给中小型影视公司[3] - 资金流动两大关键节点为取得定制合同和平台第一次结算,常见垫资份额在20%到40%之间[5][6] - 垫资款项收益约定存在两种类型:约定利润分成或事前约定投资的年化利率[9] 模式转变的财务影响 - “垫资”模式占用资金时间短,通常为3到6个月,远低于过去版权剧的回款周期,可提升流动资产周转率[9] - 中广天择2024年首次出现“保本型影视剧投资收益”98万元,2025年上半年达194万元,几乎为2024年全年的两倍[10] - 多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在2023或2024年前后出现突增,例如中广天择从2023年的0.49升至2024年的0.65,2025年上半年达0.71[11][13] 模式兴起的驱动因素 - 定制剧取代版权剧成为行业开发重心,2025年播出定制剧比重超过版权剧,占据半壁江山[14] - 上市公司选择垫资的原因包括追求安全稳定回报、寻求行业曝光度以增强地位口碑、以及分散自身项目风险[14] - 版权剧毛利润率约30%到50%,而定制剧毛利润空间仅10%到15%,导致部分追求高利润的外部资金退出市场[18] 对行业未来的潜在影响 - 行业经营性现金流从2024年开始大多保持流出状态,显示长周期带来的现金流压力依然存在[21][23] - 平台采购更看重项目卡司,主控能力不再构成头部公司核心护城河,上市公司向财务投资者转型可视为“扬长避短”[23] - 行业整体在寻找新的盈亏平衡点,趋势指向对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极致追求,但创新性与稳定性难以兼得[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