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搜索文档
我省各大文博场馆成热门打卡地
海南日报· 2025-10-06 07:42
文博场馆假期运营模式 - 行业在国庆中秋假期采用“展览+”多元模式,包括“展览+互动”、“展览+体验”、“展览+文化”以及“展览+DIY”和“展览+艺术”,以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2][3][5] - 行业核心策略是跳出单一展览模式,以“展览+”拓展体验场景,旨在让文物“活”起来并增强文化传承的吸引力 [6] 主要场馆客流量数据 - 海南省博物馆在假期前四天接待游客数量显著,具体为10月1日6358人次、10月2日8842人次、10月3日10018人次、10月4日8004人次 [2]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在假期前四天共接待游客超过22000人次 [3] 特色活动与游客反馈 - 海南省博物馆精心设计多项特色活动,主题涵盖红色传承、文化普及、亲子共创,例如“我心中的号角”绘制活动和“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艺术微党课 [2]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展览+DIY”互动活动吸引游客,如冰箱贴DIY、探馆寻宝和集章打卡等趣味游戏,让游客在玩乐中学习海洋知识 [3][4] - 游客反馈显示,亲子互动活动具有较强感染力,能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例如有游客因活动将计划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至3小时 [2] - “寰海阁・骑楼记忆艺术展”作为“展览+艺术”的新形式,通过对比展示海口骑楼老街、北海骑楼老街及罗马西西里巴勒莫建筑的特色,为假期文化生活注入新活力 [5] 行业整体活动规模 - 双节期间,行业各级文化馆集中推出超过100场文化活动,类型涵盖展览、演出、非遗体验、亲子互动等,为市民游客打造视听盛宴 [5]
玩转“展览+” 打开艺术新视界 沪上文博美术场馆变成可触摸、可感知、能参与、能共创的“城市文化客厅”
解放日报· 2025-10-02 10:24
展览活动与假期效应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上海多个大型展览进入闭幕倒计时,例如“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将于10月8日闭幕,奥赛展部分展品将于10月12日离开 [1] - “展览+”模式成为新潮流,各场馆结合沉浸式剧游、非遗手作、城市漫步等活动,为假期文旅流量注入生机 [1] - “万象本色”大展在两个月内吸引逾60万人次参观,其火爆人气直接带动了世博地区周边商场的客流 [4] 博物馆互动体验创新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推出“冲破黎明的钟声”沉浸式剧游,将展厅变为剧本场景,观众通过与10个NPC交互并破解文物相关谜题来传递情报 [2] - 该馆将馆藏重器“物华号百子大礼轿”开发为可带回家的拼装模型,让参与者体验传统榫卯工艺 [2] - 延续6年的“致未来的我们”时间胶囊活动,观众写下的祝福将被博物馆永久珍藏 [2] 城市文化与历史探索 - 上历博的城市漫步活动回归,包含两条经典路线:“南京路”线路聚焦红色历史与商业传奇,“人民广场”线路解读从跑马厅到城市客厅的变迁 [3] - “实证上海”城市探索项目聚焦青少年,带领走访崧泽遗址博物馆等地,活动报名火爆,部分活动不到一分钟即可报满,10月2日单日已报200多人 [3] 艺术展览与科技融合 - 中华艺术宫以“3大爆款美展+1场MR沉浸式首秀体验+4大板块活动”的组合拳呈现艺术风景线 [4] - 三大展览包括延期的“万象本色”展、呈现城市变迁的“上海现代”展以及展示中国油画三十年历程的“巍巍者华”展 [4] - MR沉浸式艺术体验项目“达芬奇·时空之轮”首次亮相,观众可在数字引导下隔空操作机械狮子等发明 [5] - “双节艺术美育周”推出涵盖四大板块的20场活动,提供“全时段、全场景”的艺术体验 [5] 场馆定位与公众参与 - 文博美术场馆致力于成为可触摸、可感知、能参与、能共创的“城市文化客厅”,而非高高在上的知识殿堂 [6] - 场馆通过互动性强、设计感足的活动,让观众感受其不一样的活力,推动艺术与传统文化嵌入日常生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