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博展览
icon
搜索文档
有颜又有料,天博这个展带你读懂鲜卑入华史|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8-05 06:27
鲜卑族历史与文物展览 - 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11个政权,统治时期达200多年(算上吐谷浑达300多年),对中国北方人口基因有显著影响 [2] - 鲜卑政权留下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等大量历史遗迹,近年关注度显著提升 [2] - 天津博物馆"同铸山河"展览汇集8省14家文博单位的北朝文物,涵盖龙兴寺造像、北魏壁画等类别,系统展示鲜卑汉化过程 [3] 重点展品分析 - 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阵规模居北魏时期之首,服饰保留鲜卑特色,反映平城时期汉化程度有限 [4] - 云波路壁画墓出土的侍从图色彩鲜艳,生动还原墓主出行场景,包含29座墓葬的陶车、陶俑等随葬品 [4][5] - 彩绘陶女佣头展示北朝特色妆容(面靥与斜红),直接影响盛唐审美;彩绘陶饲鸟童俑融合汉式大袖与胡式翻领 [5] - 鎏金铅铺首衔环体现西域文化影响,墓主贾宝为西凉移民,工艺采用贴金箔技法 [6][7] -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展出3尊)代表北朝雕刻艺术巅峰,被誉为"改写东亚艺术史" [8] 历史人物关联文物 - 宇文觉墓志证实北周开国皇帝被降爵下葬的史实,规格低于同级郡公 [8] - 元邵墓出土彩绘陶扶剑俑反映孝文帝服饰改革,其死亡事件(河阴之变)标志汉化改革遭遇重大挫折 [9] - 独孤藏墓青釉六系盘口壶关联北周、隋、唐三朝皇室(独孤信家族),具有特殊历史地位 [9] 展览特色与配套 - 展品涵盖玻璃器皿、金耳饰、魏碑字体等多元文化载体 [10] - 展览位于天津博物馆4层,票价40元,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 [11][12] - 交通便利,10余条公交线路及地铁5/6号线可达,最近下车点距场馆300米 [11]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公布
陕西日报· 2025-08-04 07:59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 陕西共有5项展览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三部门公布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1] - 延安革命纪念馆"伟大历程"和西安事变纪念馆"历史的转折"入选"特别推介"名单 [1] - 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文艺的光辉历程"、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统战先声"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革命熔炉"入选"主题推介"名单 [1] 展览内容概述 -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呈现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 [2] - 西安事变纪念馆展览全面反映西安事变这一历史转折事件的全过程 [2] - 延安文艺纪念馆展览再现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服务抗战的实践 [2] -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展览展现该办事处的统战贡献 [2]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展览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物展现抗大精神的时代价值 [2]
法门珍宝 亮相浙博
杭州日报· 2025-06-25 10:38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以"大唐盛世"为时代背景,"法门珍宝"为核心亮点 [1] - 展览地点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展期从6月24日至10月10日 [1][3] - 展览汇集了全国7家文博单位的百余件精品文物,包括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昭陵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等 [1][2]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惊世宝藏"介绍法门寺历史沿革和地宫情况,第二单元"盛世繁华"聚焦唐代衣食住行,第三单元"天地精神"探究唐代人的精神世界 [1] - 展出的珍贵文物包括六臂观音纯金宝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鎏金银龟盒、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等 [2] - 展览特设"唐茶雅韵"、"香道梵音"、"VR体验"三大互动空间,提供沉浸式体验 [2] 法门寺背景 - 1981年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半边坍塌,使塔下地宫重现世间 [1] - 1987年考古发现2000余件大唐皇室重宝和佛指舍利,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1]
数字化技术让中国古文明焕发崭新生命力
新华社· 2025-06-22 21:11
农业科技与文化遗产融合 - 宝墩遗址附近农业科技人员使用智能检测平台监测稻田产量,数字化技术让古文明焕发新生命力 [1] - 四川农业大学新品种试验田培育"天府胭脂象牙香"水稻,AI技术建模加速育种过程,节省时间 [3] - 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水稻测产平台等农机装备推动生物育种新范式 [3] 文商农旅体融合发展 - 成都市建立天府农业博览园,开展田间博览、精品农展等活动,将田间地头转化为文化消费新场景 [3] - 成都平原种植蚕桑、苎麻,历史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织绸,古蜀人曾用蚕丝织成的蜀布和帛进行交易 [3] 传统工艺数字化创新 - 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数字图片处理技术和AI制图技术设计蜀锦纹样,缩短设计周期并确保作品唯一性 [4] - "AI新锦绣"让消费者参与共同创造,拓宽传统手工艺表达可能性,推动蜀绣进入千家万户 [5]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 - 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虚拟数智人"雅典娜",融合语音识别、生成式AI等技术,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 [5] - 太阳神鸟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在数字浪潮下焕发新生命力 [6] 文创产品与市场结合 - 邛窑博物馆融合三星堆黄金面具、金沙太阳神鸟与邛窑陶瓷推出文创产品,通过直播平台发售,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5] - 成都市美术馆以古钱币、雕版印刷为灵感的设计作品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 [5]
带你走进“大明的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9 06:36
明代文物与文化交流 -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展示了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的深蓝色发色特点,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钴料有关 [10][13] - 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反映了永乐至宣德年间通过航海贸易进口宝石的风潮,成化年后云南孟密宝石贸易开辟减少了对西洋宝石的依赖 [4][13] - 漳州窑五彩航海图瓷盘具有鲜明海洋风格,绘有星宿、帆船、罗盘等图案,印证了明代后期漳州月港作为民间海上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6][14] 郑和下西洋与全球化贸易 - 郑和船队28年间7次下西洋,航程超7万海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带回"苏麻离青"钴料、香料、宝石等物资 [13] - 1567年漳州月港开海标志明代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转变,澳门开埠促进广州外港兴起,马尼拉帆船贸易连接东亚与欧美 [14] - 明代通过跨洋贸易传入美洲作物如辣椒、南瓜、玉米,紫砂南瓜壶等文物印证其融入日常生活 [15] 白银贸易与经济影响 - 明代海外贸易流入大量白银,间接促成美洲白银矿产开发,白银成为世界结算货币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建构 [15] - 国内形成银、钱并行货币格局,银锭、银印等展品反映白银在经济社会中的多样化应用 [15] 中西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推动西方科技传播,《利玛窦像》为中国人绘制最早传世油画 [16] - 《坤舆万国全图》首改欧洲中心格局,开创中国绘制世界地图模式,《野墅平林图》采用中西结合透视法 [17] - 16世纪《中华大帝国史》引发欧洲"中国热",儒家经典拉丁文译本及珐琅器等艺术品展现文化双向影响 [18] 明代外交与区域秩序 - 明初确立"不征""共享太平之福"外交政策,以朝贡贸易为核心构建东亚东南亚合作秩序 [10][11] - 《杏园雅集图》体现明代内阁"以文治政"特点,《胡笳十八拍图》反映明人对汉胡交往题材的关注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