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制度
搜索文档
超龄劳动者受工伤,单位未及时申报需担责
人民网· 2025-10-14 09:02
案件核心判决 - 法院判决支持超龄劳动者颜某获得因用人单位未及时申报工伤而产生的5万余元医疗费待遇差额 [1][2] - 法院明确超龄劳动者在参保期间应享有同等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未在30日期限内申报工伤 期间发生的合规工伤待遇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2][3] - 法院认定商业保险理赔与工伤保险属不同法律关系 不能替代或抵扣工伤保险待遇赔偿款项 [3] 案件事实与背景 - 超龄劳动者颜某56周岁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 在工作中受伤并被认定为九级工伤 [1] - 社保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万余元 保险公司在意外伤残等项目下理赔7万余元商业保险 [1] - 颜某受伤后住院7天 花费医疗费5万余元 因公司未在受伤后一个月内申报工伤 导致此部分费用社保基金未支付 [2] 行业影响与制度指引 - 为适应老龄化趋势 用人单位可为年龄不超过65周岁、未办理退休手续的超龄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 [4] - 超龄就业人员在参保期间发生工伤 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参照《工伤保险条例》执行 [4] - 本案裁判价值在于明确用人单位须在申请期限内及时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依法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 [4]
减少行政行为重启带来的维权成本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案例 - 某公司运营的垃圾填埋场因渗滤液处理设备水管爆裂导致部分未完全处理的渗滤液外流,次日监测显示存在超标排放水污染物行为,被罚款10.7万元 [1] - 公司申请行政复议后,复议机关认为原处罚未充分考虑违法行为持续时间、整改态度及效果等因素,将罚款金额由10.7万元调整为5万元 [1] - 该案例被司法部列为第七批贯彻实施新修订行政复议法典型案例之一,体现行政复议在监督行政行为和推动规范执法中的作用 [1] 行政复议程序优势 - 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变更程序直接作出新决定,可避免申请人维权成本增加 [2] - 如"赖某工伤认定案"中,复议机关查明申请人因公外出培训后需返回公司值岗的事实,直接认定工伤,及时救济伤者 [2] 典型案例特点 - 第七批行政复议典型案例共5个,均为复议机关适用不同情形作出变更决定 [1] - 典型案例展示行政复议高效监督行政行为,推动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
司法部发布贯彻实施新修订行政复议法典型案例
新华社· 2025-05-21 19:56
行政复议典型案例分析 核心观点 - 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变更决定高效监督行政行为 推动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 - 典型案例体现包容审慎及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执法理念 在法律框架内合理调整处罚幅度 [1] - 行政复议纠正行政机关适用法律依据错误 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运行 [1] 行政处罚案例 - 某公司因环保处罚案中 行政机关未充分考虑违法持续时间与整改态度 导致处罚幅度不当 复议机关依法调整处罚幅度 [1] - 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变更决定体现行政执法需兼顾事实认定与合理裁量 [1] 法律适用案例 - 住房保障案例中 行政机关错误适用工作规范代替上位法 复议机关直接变更行政行为 [1] - 行政复议对法律依据适用错误具有直接纠正效力 强化依法行政原则 [1] 工伤认定案例 - 赖某工伤认定案中 人社局错误界定"合理路线"范围 复议机关根据外出培训后返岗事实直接认定工伤 [2] - 行政复议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 彰显工伤保险制度救济功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