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搜索文档
新视野·“作风建设”系列谈 |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08 08:53
中国人民大学师德师风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需兼具"经师"与"人师"双重角色,要求教师精通专业并涵养德行,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 [2] - 中国人民大学传承红色基因,80多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大批"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对师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2][4] 大先生的共同特质 - **政治信仰坚定**:许征帆与陈先达均对党和社会主义无限忠诚,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指导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 [5] - **理论素养深厚**:两位先生精研马列经典著作,许征帆的批注版马恩选集被学校数字化保存,陈先达被誉为"行走的马列词典" [6] - **教学热忱突出**:长期活跃于教学一线,许征帆授课生动无需讲稿,陈先达以激情与理性结合的风格吸引学生 [7][8] - **文体文风独特**:许征帆擅长长句写作且逻辑严密,陈先达偏好哲学随笔与短句表达,均注重以通俗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9] 学术传承与影响 - 许征帆指导中国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博士生,陈先达培养大批哲学领域骨干,两人桃李满天下 [5][6] - 两位先生的研究方法(如经典原著精读)和教学理念(科研与育人结合)持续影响后辈学者 [6][9] 个人学术实践 - 受两位先生影响,作者深耕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出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基础》等著作,并尝试多种文体传播理论 [9] - 强调青年教师需平衡教学与科研,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延续大先生的育人传统 [9][10]
学有所悟 | 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12 08:50
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长效。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要巩固深化党纪 学习教育成果,结合不同人群特点,紧盯入党、入职等重要节点,加强有针对性的纪律教育;抓好新提 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纪律培训和警示教育,将纪律教育贯穿成长全周期、融 入管理全过程。科学把握高校"双肩挑"干部多、高层次人才多等特点,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多渠道了 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把从严管理监督和 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推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对师德违规问题坚持零容忍。同时,推动学校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治个别干部打官腔、耍官 威,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问题,解决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等问题,营造良好教书育人环境。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 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归根结底靠人 才、靠教育。高校作为 ...
长篇报告文学《大别山师魂》再版
央广网· 2025-05-16 18:28
书籍再版信息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与作家吉方君、吴远目签订合同,将再版长篇报告文学《大别山师魂》[1] - 该书为湖北省"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初版于2010年9月发行[2] - 修订版将新增第十章《死而后已》,补充汪金权老师最后三年的奋斗历程[2] 书籍内容 - 作品通过一手材料多角度展现汪金权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历程[2] - 书中深度揭示其安贫乐道、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2] - 新增章节包含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突出"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2] 人物事迹 - 汪金权放弃黄冈中学职位,主动调回蕲春贫困山区任教28年[1] - 累计捐款十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自身家贫屋破[1] - 独创"五会"教学法,患癌后仍坚持教学并完成4部教研著作[1] - 被媒体誉为"大别山师魂",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1] 社会影响 - 该书2013年获湖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 - 再版旨在响应读者需求,进一步弘扬师德师风[2]
只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大家谈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教育行业与学术传承 - 中山大学中文系注重通识教育,大四必修逻辑学和教育学,并进行3个月教学实习 [3] - 中文系在1986年实施写作强化训练,要求大一学生一年内提交100篇1000字以上作文,每位教师指导2-3名学生 [9] - 学术团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约5000万字,其中《全明杂剧》部分约600万字即将出版 [7] 学术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 研究者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出版50万字《周易辨原》并涉足岭南文化研究 [7] - 通过与物理学家讨论"场"理论,启发5万字篇幅探讨诗词"意境"的创作理论 [8] - 数学与生物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促进对"美"的理解,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 [8] 文化传承与出版成果 - 研究者主编90万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系统梳理戏剧发展脉络 [7] - 退休后持续产出学术著作,2023年出版《唐诗三百年》,《宋词三百年》即将面世 [10] - 学术团队继承"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强调文献爬梳与实证研究 [6] 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 - 倡导"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鼓励学术争鸣 [4] - 采用戏曲舞台实践与文本研究结合的教学法,要求参与剧团编导工作 [6] - 通过古籍校注任务刻意磨练学生耐性,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