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六个聊斋故事一次看爽!这部动画把《聂小倩》《画皮》全拍绝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8 22:47
影片制作与上映 - 追光动画出品的电影《聊斋:兰若寺》将于7月12日上映,历经4年打磨[1] - 影片串联6个跨越不同时代的故事,全面突破剧情、角色、美术和视听表现[3] - 兰若寺作为核心场景串联所有故事,象征华夏大地文化传承[15] 故事内容与改编 - 采用故事集形式呈现6个独立故事,包括《聂小倩》《画皮》《崂山道士》等经典篇章[5] - 《聂小倩》背景设定为乱世,强化角色情感对抗邪恶[7] - 《画皮》从女性视角探讨婚姻关系,创新塑造画皮妖形象[7] - 《莲花公主》改编为儿童成长故事,体现真善美内核[9] - 5个故事主题涵盖贪心、真心、乱世情等,情感浓度逐步上升[11][13] 角色与美术设计 - 角色设计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如梨贩造型像梨、嫦娥跳霓裳羽衣舞[17] - 蒲松龄角色设计突出聪明机敏,嘴部偏大、眼尾上翘[21] - 《崂山道士》采用毛毡风格,开发专属流程处理毛发渲染[23] - 《画皮》借鉴宋画散点透视和古典灯光质感,角色表演融入戏曲元素[25][28] - 《莲花公主》场景结合唐代建筑与昆虫梦幻风格,参考福建土楼结构[30]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影片基于《聊斋志异》开发,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与视觉潜力[3] - 作为"新文化"系列第二部,延续《长安三万里》的成功经验[3] - 通过多风格画风(如毛毡、宋画)呈现原著奇幻世界[23][25]
“国宝故事可歌可泣,中华文化日月光华”
南京日报· 2025-07-07 10:29
一束追光刺破黑暗,太和鼎的纹路在斑驳光影中浮动,80多年前故宫文物南迁的一段难忘往事在 舞台缓缓呈现。 7月5日晚,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市话剧团联合制作、演出的 原创话剧《朝天宫下》在江苏大剧院戏剧厅迎来2025年复排后的首场演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话剧 《朝天宫下》在此重要时刻上演。 "文化之根永在,中国必将复兴"的台词铿锵有力,在全场回响。舞台下,观众数次报以掌声,热泪 盈眶。 "'九一八'烽烟骤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风声鹤唳,故宫文物何去何从?"在故宫人的倡导和组 织下,1.3万余箱国宝级文物,从北京到南京,从故宫到朝天宫。 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南京城、风云涌动的明伦堂、暗淡的朝天宫地下库房,觊觎中华文物的侵略 者,手无寸铁的文物守护人…… 话剧《朝天宫下》截取了故宫文物南迁往事的重要一环: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城,南京沦 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宫库房的部分故宫文物危在旦夕!危急关头,以祝同礼为首的故宫人不惜以生命守 护文明之火。 舞台上,翠玉白菜、东坡肉石、西周颂壶、宋代黑釉盏,无数文物映射古今,串 ...
文化之约 | 触摸文字传承的温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04 08:07
《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发布 - 商务印书馆推出《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发亮相,该词典是一部供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在汉语辞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3] - 新版词典不仅解释词语字面含义,还注重对词语背后的典故知识和文化内涵加以解读,有助于增进读者对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 [3] - 封面设计突出汉字文化传承理念,集中展示了一部汉字发展史,呈现了汉字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 [3] 词典编纂历程 - 词典于1985年开始编写,历经3个版本,发行量超千万册 [3][5] - 第1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古汉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与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的编辑集体编写,1998年出版,前后历时十三年 [6] - 第2版于2014年3月推出,第3版于2023年启动,历时两年半完成 [6] 词典学术价值 - 词典是几代人共同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数十位学者和编辑的心血,体现了杰出的语言学者和优秀的辞书出版人为传承中华文化、服务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的情怀和追求 [5] - 词典在收条、释义、例句和体例等方面不断完善,内容上更加贴近包括教师、学生在内广大古汉语学习者的使用需求 [7] - 词典始终以守正不移、日新无已的精神风貌,站立于汉语辞书之林 [7] 商务印书馆的文化贡献 - 商务印书馆组织编纂出版了《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收录名句约3900条,涵盖传统经典著作300余部、单篇诗文作品1000余篇 [8] - 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生产制造了中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出版中国第一部近代辞书《辞源》、中国第一部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 [11] -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释义的汉语工具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1] 汉字与中华文明 -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休戚相关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 [9] - 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 [9] - 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 [12]
第六届意大利“中意杯”中文朗诵大赛在米兰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1 10:03
人民网罗马6月30日电 (记者谢亚宏)由意大利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主办的第六届意大利"中意杯"中文朗诵大 赛近日在米兰成功举行。大赛分设幼儿组、少儿组、少年组和青少组四个组别,活动吸引来自意大利各地的华裔 青少年踊跃参赛。 中国驻米兰总领馆领侨处主任张岱晨、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会长黄国权、意大利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会长陈小 微、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傅海峰等嘉宾出席活动。米兰部分侨团负责人到场观摩,为选手加油鼓劲。大赛 由联合总会常务理事、帕多瓦新玉语言学校校长许可主持。 张岱晨表示,"中意杯"已成为意大利华文教育的重要品牌活动,为华裔青少年搭建了展示中文水平、传承中 华文化的平台。近年来,中文歌曲大赛、中华文化大乐园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 的认同感。他鼓励同学们珍惜机会,赛出水平,赛出风采,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中意友好的纽带。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刘侃与一等奖选手合影。 主办方供图 随后,赞助单位代表、维罗纳华侨华人总商会(求索语言学校)校长胡从炼致辞,评委代表总结点评,组委 会为获奖选手颁发奖项并合影留念。 傅海峰认为,朗诵是语言与心灵的对话。孩子们通过诗文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是中华文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玉振金声传古今:中和韶乐的天坛回响
新华网· 2025-06-28 04:54
中和韶乐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中和韶乐源自西周时期的雅乐,是一种融合礼、乐、歌、舞的典礼音乐,使用16种乐器演奏,讲究庄重、和谐、正统 [2] - 中和韶乐演奏要求"八音具备",即金、石、丝、竹、土、木、匏、革8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过程条理清晰,有始有终 [2] - 中和韶乐被誉为"华夏正声",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北京中轴线的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故宫等场所使用 [2] - 中和韶乐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中和韶乐的传承与保护 - 天坛公园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中和韶乐进行抢救性整理和挖掘,2012年成立神乐署雅乐中心,系统性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和韶乐 [2] - 团队已完成明清时期464首中和韶乐的音频录制,并借助4K技术录制部分曲目演出过程,以数字化形式保存 [3] - 通过翻译古谱,将宫商、工尺、律吕、减字四种记谱方法转换为现代曲谱,使古代音乐得以重现 [3] 中和韶乐的推广与传播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中和韶乐,如在天坛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展行进式展演,推出宫廷音乐专场、诗经主题专场等线上演出 [3] - 2020年至2023年,中和韶乐线上直播观看量从50万人次增长至2300万人次,实现大幅提升 [3] - 天坛神乐署雅乐团多次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民族"和"的文化理念 [6] 中和韶乐的艺术与理念 - 中和韶乐运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创作,体现中正平和、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 [3][6] - 中和韶乐传递了古人对人与世界、自然关系的思考,是中华民族美好向往的艺术化体现 [5][6] -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中和韶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 [6]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南非赛区唱响中华情,展现华人风采
环球网· 2025-06-03 11:40
赛事概况 - 2025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南非约翰内斯堡赛区总决赛暨颁奖典礼近日举行,十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现侨胞风采 [1] - 赛事设少儿组(5—11岁)、青少年组(12—17岁)、青年组(18—45岁)和中年组(45岁以上)四个组别,覆盖不同年龄段参赛者 [1] - 约500名嘉宾及观众出席活动,包括中国驻南非大使吴鹏、驻约翰内斯堡总领馆总领事潘庆江等政要及侨团代表 [3][5] 文化意义 - 选手通过中文歌曲诠释中华文化之美,体现南非华侨华人及当地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1] - 中国驻南非大使吴鹏表示,赛事是中南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展现新时代青年自信与中华文化传承 [3] - 南非·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黄晶晶指出,大赛13年来已成为侨胞重要文化活动平台,加深中南文化纽带 [5] 赛事成果 - 评委从音准、舞台表现、情感表达等维度评选出各组冠军:少儿组高霏菲、青少年组苏俞菲、青年组陶柏儒、中年组李桦 [5] - 青少年组和青年组冠军将代表南非晋级全球总决赛,与五大洲选手同台竞技 [7] - 南非侨胞李桦以《我爱你中国》获中年组冠军,展现侨胞艺术水平 [5] 组织支持 - 赛事由约堡华星艺术团主办,获中国驻南非大使馆、驻约翰内斯堡总领馆及十余家南非侨团支持 [7] - 南非豪登省议员孙耀亨承诺持续推动中南文化交流,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主任李新铸鼓励华裔新生代传承中文 [5]
“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的DNA之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3 06:50
"中华文化流淌于两岸民众的血脉之中,不会被短暂的政治因素所消除""海峡两岸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和文化基因,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历史的自然,更是历史的必然"……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海 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叙中华文化,表 达反对民进党当局制造"文化台独"的共同心声。 本届峰会设有多场分论坛,并同步举办非遗展、摄影展、皮影戏布袋戏表演、两岸大学生电影展映等多 场展演展示。大家纷纷表示,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可以携手传承中华经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合作发展文化产业,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人心、走得更远更深。"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DNA之中。" 文化根基无法撼动 "端午节来临,两岸同胞都要吃粽子,这正源于我们有共同的饮食传统,共同的文化寄托。"本届峰会 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受访时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历史和未来,最能团结人、引领人、安慰人的就 是中华文化。 参与峰会的两岸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从语言文字到饮食习俗再到宗教信仰,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于台 湾社会,流淌于两岸民众的血脉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文化根基非政治操弄可动摇。 来自台湾的制作人 ...
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英国赛区复赛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0:55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英国赛区复赛 赛事概况 - 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英国赛区复赛于5月17日在伦敦皇家海外联盟俱乐部举行 [1] - 伦敦华埠商会主办,英国浙江联谊会暨商贸会、英国北京联合会协办 [1] - 今年是大赛举办的第15个年头,全英各大城市选手踊跃参与 [3] 赛事意义 - 大赛是海外侨胞展现精神风貌的舞台,促进中外民间交流的文化纽带 [3] - 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凝聚侨心侨力、服务国家发展 [3] - 年轻一代通过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用歌声传递家国情怀 [3] 参赛选手与评委 - 26名晋级选手参与复赛角逐 [4] - 报名选手中涌现优秀年轻面孔,中文学校师生积极响应 [3] - 评委团由王蓓蓓、庆龙、王晨、方鹂鹂、卢淼、赵诺贝等资深专业人士组成 [3] 比赛结果 - 青年组:杨若翎(金奖)、晏昭祎(银奖)、刘君鹏(铜奖) [4] - 少年组:孔令珺(金奖)、谢佩里(银奖)、张天天(铜奖) [4] - 儿童组:姚亮羿(金奖)、宋思卓斓(银奖)、Aisha Huang(铜奖) [4] 赛事评价 - 英国赛区执行总监黄萍称今年是15年来最出色的一届,选手水平高、评委点评专业 [7] - 比赛氛围热烈温馨,被誉为伦敦版"好声音"总决赛 [7]
香港青少年行读三晋探寻中华文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0 06:04
研学活动概况 - 香港青少年"华夏博览看今朝"研学活动在山西举办,来自香港10余所中学的32名师生参与 [5] - 活动为期一周,到访太原、大同、忻州和晋中等地,实地探寻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佛光寺、悬空寺等中国古代建筑 [5] - 活动自202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期,累计组织500多名香港青少年参访北京、上海、辽宁等10余个内地省份 [11] 文化体验与交流 - 香港学生与山西省实验中学学生开展为期1天的结伴交流互动,同游晋祠、参观展览、共进午餐 [9] - 晋港两地学生共同参观以山西古建为主题的展览,并亲手实践搭建飞檐斗拱模型 [9] - 香港学生到访招商银行太原分行活动中心,参与非遗剪纸互动,并通过讲座了解中国现代银行的雏形"票号"的发展历程 [11] 古建与科技结合 - 香港学生对山西在古建保护中应用的科技手段印象深刻,如3D扫描建模等技术 [10] -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让其取景地悬空寺成为海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 [6] 活动影响与意义 - 研学活动让香港青少年全方位感受祖国内地的发展成就,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11] - 通过实地交流参访,学生们对祖国内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语言表达、组织交流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12]
这封“家书”陪伴我与祖(籍)国共奋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华侨领袖与文化交流 - 陈立人作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孙,长期致力于华侨文物收集与捐赠工作,将东南亚华人社会资料捐赠给华侨博物院等机构 [10][11] - 胡志光担任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推动中国产品进入西欧市场并促进中荷农业技术合作 [13][14] - 蒋忠华创办罗马中华语言学校,近20年培养超1万名学生,采用沉浸式体验课堂传播中华文化 [15][16] - 张俭组织加拿大龙文化节,每届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亮丽名片 [17][18]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 - 罗马中华语言学校从70名学生发展为超1000人规模,通过春节联欢会、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 [15][16] - 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举办6届龙文化节,包含高桩舞狮、传统武术等百余个文化摊位 [18] 华侨与祖籍国联系 - 胡志光通过创办玉壶国际贸易公司、荷兰华人投资控股公司等平台促进中欧经贸合作 [14] - 陈立人自1986年起频繁往返中新两国,处理陈嘉庚纪念事务并感受华侨华人与中国血脉联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