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犯罪

搜索文档
中国多部门出新举严密法网 瓦解电诈等生存根基
中国新闻网· 2025-07-28 15:06
监管政策动向 -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16条意见 旨在严密刑事法网并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刑事追诉力度[1] - 意见明确帮信罪主观明知认定规则 调整"情节严重"认定标准为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20张以上(不再区分他人或本人)[1] - 检察机关通过打击技术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切断对上游犯罪的技术支持、资金通道和通讯链条[2] 犯罪活动特征与执法数据 - 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帮信犯罪案件2023年超过10万件 2020年以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 - 帮信犯罪呈现职业化、跨境化特征 亟须有力打击[1] - 电话卡、银行卡滥用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重要根源 公安部今年查处"两卡"违法犯罪嫌疑人23万人[2] 执法行动成效 - 公安部刑侦局今年下发"断卡"线索78万条 打掉非法开卡团伙5500余个并缴获非法"两卡"17万余张[2] - 抓获银行、运营商"内鬼"23名 有效瓦解电诈犯罪的生存根基[2]
帮信犯罪被告人呈现“三低一高”特点 最高法:涉案未成年人免刑并非免责
经济观察网· 2025-07-28 13:50
帮信犯罪被告人特征 - 被告人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三低一高"特点 [1] - 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过80% [1] - 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三分之一 [1] 未成年人及学生涉案原因与政策 - 犯罪团伙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弱点实施诱导 [2] - 诱导内容包括出租出售电话卡、银行卡、支付码或参与"跑分"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2] - 对涉案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情节轻微者一般不起诉或免于刑事处罚 [2] - 对在校学生参照未成年人规定酌情从宽处罚 [2] - 办案机关需协同教育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 司法处理原则与后续措施 - 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及学生不能"一放了之" 需做好行刑衔接工作 [3] - 深挖彻查组织利用未成年人等群体实施犯罪的人员并依法严惩 [3]
“两高一部”联合发布依法惩治帮信犯罪活动及相关犯罪典型案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8 11:19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状 - 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信息网络犯罪高发多发 衍生大量上下游关联犯罪 [1] -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成为数量最多 占比最大 性质最复杂的犯罪类型 [1] 帮信犯罪特征与打击措施 - 帮信犯罪呈现组织化 职业化特征 典型案例涉及开设"工作室"非法提供互联网账号"解封" 虚假注册等技术帮助 [2] - 行业"内鬼"问题突出 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违规办理电话卡为诈骗活动提供便利 [2] - 帮信犯罪技术性 隐蔽性增强 典型案例涉及架设GOIP设备提供通讯传输技术支持 利用虚拟币交易掩饰犯罪所得 [3] 全链条打击策略 - 重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上下游关联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犯罪 [3] - 典型案例显示办案机关坚持全方位 全链条打击信息网络犯罪的态度和决心 [3] 刑事政策执行 - 对职业性 组织性犯罪及其骨干人员依法严惩 对未成年人 在校学生等群体从宽处理 [4] - 典型案例显示对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人员做好行刑衔接 对在校学生及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挽救措施 [4] 未来工作方向 - 司法机关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依法惩治帮信及相关犯罪 强化综合治理 [4]
帮信犯罪被告人呈现低龄化特点 “两高一部”发布意见
快讯· 2025-07-28 10:53
司法解释发布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1] 帮信犯罪特征 - 帮信犯罪被告人呈现"三低一高"特点: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1] - 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过80%[1] - 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达三分之一[1] 重点涉案群体 - 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1] - 犯罪团伙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进行引诱[1] - 部分未成年人被发展成为"卡头"角色[1] 犯罪手段 - 犯罪团伙蛊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电话卡和银行卡[1] - 该行为导致严重社会危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