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技术

搜索文档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14:33
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新能源转型关键期,头部车企围绕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展开激烈竞争 [4][5][7] - 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大车企在销量、利润和转型进度上呈现明显分化,反映出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6][14][22] - 技术路线争议(如常压油箱)背后是成本控制与合规性的博弈,最终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 [9][10][11] - 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和转型节奏展开,合规性成为底线要求 [35] 油箱争议 - 2023年5月长城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引发技术路线争议 [9] - 常压油箱成本比高压油箱低500-1500元,但需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存在排放风险 [9] - 比亚迪反驳称长城检测流程不合规(里程仅450-670公里,未达国标3000公里要求) [9] - 2025年6月吉利高管公开支持长城立场,称其拆解结果与举报内容一致,争议升级为三强对峙 [4][12] - 目前主流车企已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但部分历史车型排放问题仍存争议 [10][11] 销量格局 2024年全年数据 - 比亚迪总销量303万辆(100%为新能源),市占率23% [15] - 吉利总销量217万辆(新能源89万辆,占比41%) [15] - 长城总销量123万辆(新能源32万辆,占比26%) [15] 2025年1-5月数据 - **第一梯队(>150万辆)**:比亚迪176.3万辆(+38.7%)、上汽168.7万辆(+10.5%) [18] - **第二梯队(100-150万辆)**:吉利117.3万辆(+48.6%)、长安112万辆(+1%)、奇瑞102.7万辆(+14%) [18][19] - **第三梯队(<100万辆)**:长城45.9万辆(-0.5%)、广汽70万辆(-24.5%)、赛力斯14.8万辆(-20.6%) [18][19] 细分品牌表现 - 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1-5月销量161.9万辆(+35.1%),腾势暴涨310.5% [6] - 吉利银河系列贡献45.8万辆,极氪增长9.3% [6] - 长城哈弗增长2.8%,但欧拉暴跌58.7% [6] 财务表现(2025Q1) 头部车企对比 - **比亚迪**: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 [22][24] - **吉利**: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毛利率15.8%,研发投入33.3亿元 [22][27] - **长城**: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研发投入19.1亿元 [22][29] - **广汽**: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毛利率仅0.2% [22][30] 关键财务特征 - 比亚迪日均净赚1亿元,研发费用相当于长城+长安+广汽总和的2倍 [24]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M9)提升毛利率至27.6%,实现扭亏为盈 [31] - 上汽营收体量仍最大(1408.6亿元),但毛利率(8.1%)远低于比亚迪 [22][30] 行业竞争逻辑 - **技术路线**:高压油箱成为行业标配,但历史技术选择差异仍影响企业合规性评价 [10][35] - **成本控制**: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303万辆年销量)摊薄成本,实现"油电同价"战略 [15][24] - **转型节奏**:吉利新能源销量占比达51%,长城(26%)、广汽(20.5%)转型滞后 [18][19] - **合规底线**:工信部将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