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强省会
icon
搜索文档
苏超,快要踢散安徽?
新浪财经· 2025-07-06 19:13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 南京对安徽皖东南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的经济辐射显著,高铁通勤时间均在30分钟以内,形成深度绑定关系 [5][7] - 马鞍山与南京的经济联系尤为紧密,日均12000人次通过高铁往返,居民年消费额以2亿元速度增长,南京地铁S2号线即将直通马鞍山 [7][9] - 合肥作为省会面临地理距离劣势,到马鞍山高铁需1.5小时,到滁州无直达高铁,普车需4小时,导致省内资源调配效率较低 [7] 产业结构与资源分配 - 合肥GDP达13507.7亿元,占全省27%首位度,但省内发展不均衡,皖北六市人均GDP仅7444美元,不足皖南六市(15424美元)一半 [17][19] - 合肥聚焦「芯屏汽合」高端产业,但省内配套率不足20%,京东方面板70%供应商来自苏浙,蔚来汽车50%零部件采购自长三角 [21] - 传统产业呈现分散化,芜湖(汽车)、滁州(家电)形成独立产业集群,与合肥产业关联度低,导致「省会单点突破,周边孤岛化」 [21] 产业发展历程 - 家电产业阶段:合肥通过美菱、荣事达及引进美的海尔,建成全国家电产量前三集群,2009年引进京东方奠定「风投之城」基础 [23] - 新能源汽车阶段:合肥2019年投资70亿元救蔚来,2021年引入比亚迪,2024年产量137.6万辆居全国第二,但资源高度集中于合肥 [24][25] - 科创产业阶段:中科大南迁带动合肥AI产业崛起,2024年人工智能营收超千亿,但人才密集特性限制产业外溢至省内其他城市 [25][26] 跨区域协同战略 - 安徽16市中7个已跨省加入周边都市圈,如芜马滁宣融入南京都市圈,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宣城同时进入上海都市圈 [28][29] - 跨省合作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南京至滁州高铁18分钟、至芜湖半小时,滁州苏滁产业园75%项目来自江浙沪,芜湖港2024年出口百万辆汽车 [32] - 长三角一体化使安徽获得政策话语权,但省内城市「认新大哥」现象加剧「散装」争议,如马鞍山居民自称「来自南京旁边」 [10][33]
揭榜:最新全国100强城市排行
虎嗅APP· 2025-06-14 17:26
城市GDP竞争格局 - 2024年内地GDP百强市门槛提升至3600亿元,较10年前翻倍[5] - 万亿城市扩容至27个,唐山成为河北首个万亿城市[8][9] - 2万亿正成为城市竞争新起点,长三角占9席万亿城市,广东占4席[10] - 50强城市门槛突破6000亿,普通地级市占比近50%,部分超越中西部省会[13][14] - 百强市守门员从安徽阜阳变为河南新乡,3000-5000亿区间竞争激烈[18] 区域经济分布特征 - 东部8省(苏鲁粤浙闽京沪津)占据百强市半壁江山及2/3万亿城市席位[21][24] - 江苏13市全部跻身百强,最低GDP的连云港(4000亿+)超多个中西部省会[26][28] - 广东仅10市入围百强,珠三角集中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粤东西北人均GDP低于全国[31][37] - 中部地区江西5市入围百强,数量超湖北(3市)、安徽(4市),因区域均衡及有色资源产业优势[41][44][51] - 西部15个百强市多为"省会+副中心/资源型城市"组合,如四川成都+绵阳/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57][63][65] 东北及特殊区域表现 - 东北仅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个副省级市入围百强,普通地级市全军覆没[76][77] - 大连、沈阳GDP突破9000亿,2025年有望实现东北首个万亿城市突破[12][83] - 青海、宁夏、西藏、海南4省区无百强市[21][70] 城市发展驱动因素 - 省会首位度影响省域竞争力,武汉首位度35.2%居万亿省会前列,南昌仅22.8%[46][49] - 特色产业助推地级市突围:赣州(稀土)、上饶(铜矿)、宜春(锂电)、遵义(白酒)[52][69] - 区域协同效应显著,江西地市借力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部省会联合打造交通第五极[53][54]
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线城市,山东离不开强省会战略,把人口留在省内
搜狐财经· 2025-06-06 13:38
人口流失与结构 - 山东省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为全国最高[1] - 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和中坚力量群体[1] - 生育率位居全国第三,但连续两年流失人口达40万[5] - 流失人口多为青壮年和刚毕业大学生,代表未来发展潜力[5]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山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缺乏GDP前十城市[4] - 青岛GDP排名全国第13位,济南仅列第18位[4] - 济南经济首位度仅13.7%,远低于成都等省会40%的水平[4] - 胶东地区发展趋向自成体系,未充分重视省会济南[5] 城市竞争格局 - 外省强劲吸引力对山东形成冲击,济南未能发挥应有作用[3] - 西部城市人口被周边省市虹吸(菏泽流向江苏/上海,德州/聊城流向京津)[5] - 济南难以守住本地人口,春节外地车牌现象明显[5] 发展战略建议 - 推动强省会战略落实是遏制人口流失的关键[1] - 强省会战略与均衡发展不矛盾,需优先发展核心城市[3] - 济南已启动跨黄河发展和起步区建设[6] - 产业升级和人才吸引需集中在核心城市进行整合[6] - 山东亟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城市以匹配经济地位[6]
中部省份打造“新增长极”密码: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单核到多极的动态平衡术丨观城势·轻研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1:10
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现状 - 2024年中部6省会经济首位度:武汉35.2%、长沙28.7%、合肥26.7%、郑州22.9%、南昌22.8%、太原21.3%,武汉是唯一超30%的城市[3][4] - 人口首位度:武汉23.7%、长沙16.2%、合肥16.3%、郑州13.4%、南昌14.8%、太原16.0%,武汉是唯一突破20%的城市[3][4] - 武汉GDP达21106亿元(占湖北35.2%)、常住人口1381万(占23.7%),综合首位度领跑中部[4] 强省会战略实施与调整 - 中部五省曾明确推行强省会战略:安徽2006年要求合肥"提高经济首位度",山西2013年对太原实施土地/财政倾斜,江西2022年出台政策提升南昌首位度[6] - "十四五"期间武汉/长沙/太原经济首位度分别下降0.7/0.4/2.2个百分点,太原因"一煤独大"产业结构拖累跌至中部末位[7] - 郑州/合肥/南昌经济首位度逆势提升1.1/0.7/0.4个百分点,郑州汽车产业(新能源车产量+112.9%)和枢纽经济(进出口占全省67.9%)成关键驱动力[7][8] 多极化发展探索 - 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显著:襄阳/宜昌GDP均超6000亿,2024年升级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9][10] - 中部七省布局15个副中心:洛阳/南阳、岳阳/衡阳、芜湖、赣州、长治/临汾/大同获政策支持,但山西部分副中心GDP不足2500亿尚难形成辐射[10] - 四大都市圈获国家批复:长株潭/武汉/郑州/合肥都市圈加速基建联动,湖北推进9个离岸科创园,江西推动南昌都市圈"一枢纽四中心"建设[10][11] 区域发展模式转型 - 沿海省份经验移植:广东广佛同城、浙江杭甬"双城记"+温州"第三极"模式启发中部多中心发展[9] - 江西2024年新政体现平衡思路:既坚持"省会引领战略"优先做强南昌,又要求增强都市圈辐射力[12] - 河南连续三年强调提升郑州首位度,同时支持洛阳/南阳副中心建设,形成"省会引领+多极支撑"生态[12]
福州农信系统助力“有福之州”造福百姓
证券日报· 2025-06-03 10:00
资产与业务增长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达2668亿元,较年初增加461亿元(增幅20.89%)[1] - 存款余额2245亿元(较年初增405亿元,增幅22%),贷款余额1392亿元(较年初增189亿元,增幅15.7%)[1] - 未来三年设立30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强省会"战略重点领域[4] 特色化经营战略 - 纵深推进"立足本地特色化经营"路径,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2] - 打造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实现县域服务点全覆盖,线上开设"金融产品超市"专栏[2] - 创新海洋金融产品矩阵(如"鲍鱼季节性贷款"),海洋经济贷款余额125亿元(3.9万户)居全省首位[3] - 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39万笔(103.39亿元),推进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全覆盖[3] 数字化转型 - 研发大数据服务平台"榕易贷",整合11个省级政务数据,授信5.06万户(60.7亿元)[5] - 启用全民营销智能平台整合客户资源,计划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业务效率[5][6] - 网点改造183个,新增96个贷款办理网点(业务覆盖率达93.69%)[7] 民生服务优化 - 设立42个"医保e站"覆盖40项服务,486台自助机具上线医保功能[7] - 中标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项目,实现监管流程无纸化[7] - 优化网点分区配置提升服务效能,如连江农商银行高低柜组合模式[7] 人才与能力建设 - 扩充营销队伍并提升客户经理占比,举办综合素质提升交流会[8] - 通过战略合作覆盖142个乡镇和2561个行政村,签约48家党政部门[5]
“东强”战略策源城市跃升,中建雲啟鳳華打造白泉生态低密住区
齐鲁晚报· 2025-05-22 08:22
济南"东强"战略规划 - 济南"东强"战略自2020年发布,目标是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代表性区域、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及双循环战略枢纽 [1][2] - 战略定位为"强省会"建设的关键引擎,东部发展高度决定济南全市发展高度,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龙头引领 [2] - 八大重点板块中,CBD奥体中心区为首要建设区域,定位为城市新中心,奥体中轴串联市政府、中央商务区和高新区,成为东部发展"脊梁" [3] 交通与生态基础设施 - 奥体中路2009年通车,2022-2023年完成北延段及跨小清河桥工程,实现南北贯通(北起小清河北路,南至经十路) [3] - 华山-白泉景观廊道面积约90公顷,长7.5公里,串联白泉湿地公园、东站商业中心等,形成东西主轴 [4] - 地铁3/6/7/9号线以CBD奥体中心区为核心辐射全域,3号线连接高铁东站与奥体核,6号线串联古城与商埠文化区 [5] 中建城发项目布局 - 中建城发2024年在"东强"核心腹地获取12宗低密度土地,项目位于华山-白泉景观廊道与小汉峪河交汇处,占据双生态资源 [6] - 项目设计融合宋式建筑风格(参考《营造法式》)与《千里江山图》景观元素,打造"百米立体山水画卷",并引入泉水资源 [6] - 团队历时30余轮方案论证,对标杭州、南京等地高端低密项目,定位为济南主城白泉生态低密住区标杆 [6] 战略活动 - 5月23日举办"济南'东强'战略区域发展峰会暨中建·雲啟鳳華产品发布会",解读战略价值与产品设计 [7]
2024年十大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贵阳位居第一
第一财经· 2025-05-15 17:53
人口增长城市排名 - 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前十城市为贵阳(19.96万)、深圳(19.94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长沙(10.34万)、南昌(10.22万)、杭州(10.2万)、温州(9.1万)、西安(8.94万)、东莞(8.55万) [1][2] - 前7个城市人口增量均超10万人 全国人口总量减少139万人的背景下 中心城市仍保持人口集聚能力 [1] - 广东四大城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合计人口增长约52万人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三城合计增量超27万人 [4][5] 区域分布特征 - 东部沿海5城入围十强 全部来自广东(3城)和浙江(2省) 其中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增加74万人 连续7年居生育大省首位 [4][5] - 中西部5个省会城市上榜 贵阳/合肥/长沙/南昌增量超10万 西安8.94万 郑州/成都增量超7万 [7] - 浙江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全部正增长 民营经济广覆盖+区域均衡发展是主因 [5] 重点城市产业驱动因素 - **贵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六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加工/医药/食品)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规模显著 智算资源全国领先(算力53.12 EFLOPS 国产化智算占比95.6%) [3][4]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 2024年产量突破135万辆 集聚6家整车企业+500家配套商 近三年累计新增人口53.7万 迁移人口占比近九成 [8] - **西安**: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至112.43万辆 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速超36% [8] 人口迁移趋势 - 中西部强省会通过"强省会"战略吸纳省内人口 迁移成本低+生活习惯相近是优势 [7][8] - 产业升级带动人口集聚 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形成人才吸引良性循环 [4][5]
国网兰州供电公司:黄河两岸美 城市动力足
中国能源网· 2025-05-15 17:08
甘肃兰州是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每当夜幕降临,黄河两岸霓虹闪烁,山、塔、 桥、楼的光影倒映在水面上,绚丽夺目,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打卡拍照。 近年来,兰州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势开展强省会行动,持续提升集 聚辐射带动作用。国网兰州供电公司主动服务强省会行动需求,围绕办电便捷化、用电绿色 化、供电优质化,聚焦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及重要客户,做好报装接电服务,加强骨干网架 和电网投资建设,深化"供电+能效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品质。2024年,该公司"获得电 力"指标甘肃省第一,被评为兰州市营商环境评价先进单位。 提质效 办电更便捷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两岸夜晚灯火璀璨。李炜 摄 ▲国网兰州新区供电公司员工在110千伏耀望变电站主控室,协助客户开展安全用电检 查。史双绚/摄 为服务重点项目用电,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建立"领导包抓督办、项目长总负责"服务机 制,推行"超前对接、超前规划、超前介入"的服务模式,在项目土地手续办理阶段就开展电 网工程现场踏勘,量身定制供电方案,与发展改革委、工信局、住建局等政府部门建立常态 协作机制,组建发展、营销等多专业部门协同配合工作的服务团队,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 和" ...
二线城市,起势这么猛
投资界· 2025-05-03 15:38
以下文章来源于真叫卢俊 ,作者真叫卢俊团队 真叫卢俊 . 认认真真聊地产,实实在在谈买房。 厚积薄发。 作者 | 真叫卢俊团队 来源 | 真叫卢俊 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的它们,也许未来某一天就是彼时彼刻的北上广们 (ID:zhenjiaolujun0426) 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年初到现在,国内一个最大的变局 就是一二线城市之间的疯狂博弈 从 杭 州 的 超 新 星 式 爆 发 , 到 提 问 后 迅 速 做 出 反 应 的 南 京 , 再 到 拼 命 抢 人 抢 产 业 的 深 圳...... 可见随着这波二线城市的强势崛起,一线的宝座似乎也不那么稳当了 之前我们写过杭州已经接近一线水平,但除了杭州,其实有更多强二线城市逐渐露头 评论区更是引发了一波讨论 而当我们用脚走过这些二线城市,更能深刻感受到它们中有些真的不甘平庸,正努力站 到台前聚光灯下 01 成都:全国楼市一次绝对的异军突起 这两年我们走过最多的城市就是成都 某种程度上,成都确实已经是国内楼市第一城了 数据就是最好证明 3年前商品房成交量取代武汉,从此成为全国第一 去年一二手成交双双拿下全国销冠,超过了上海和北京 而今年一季度月均成交2 . ...
以大担当实现大作为
经济日报· 2025-04-29 06:13
经济首位度概念 - 经济首位度指省会城市在省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近年成为网络热议指标 [1] - 各省基础条件、城市结构、产业布局差异大,单一指标评价不科学,需因地制宜发展 [1] - 西部省份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生态脆弱等短板,省会需率先突破以提升竞争力 [1] 省会发展战略案例 - 宁夏实施"强首府"战略,以银川为核心打造高端要素与产业集聚高地,强化辐射引领作用 [2] - 银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四力"(辐射力/引领力/竞争力/影响力) [2] 省会发展方法论 - 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避免单纯"垒大户",通过改革实现能级乘法效应 [3] - 应聚焦优势领域强化产业支柱和科技支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 [3] - 需防范规模扩张导致的"大城市病",推动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提升综合实力 [3] - 省会需跳出本地局限,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并承担更大责任 [3] - 强调联动发展避免虹吸效应,发挥辐射带动和服务保障功能实现全局共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