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影视寒冬
icon
搜索文档
说好的影视寒冬,有人却在抢滩经纪业务
36氪· 2025-06-09 17:30
影视行业经纪业务布局趋势 - 正午阳光时隔8年重新布局经纪业务 通过旗下得艺公司签约"00花"沈佳钰及老戏骨闫妮 得艺由董事长侯鸿亮之子控股[1] - 头部剧集制作公司普遍加码经纪业务 柠萌影视、耀客传媒、西嘻影业等均签约大量新人演员[3] - 电影圈经纪公司抱团推新人 时代峰峻等六家公司联合推出"00花"组合 艺人手握多部主演电影存货[3] 制作公司转型动因 - 盈利压力驱动转型 柠萌影视2024年影视版权收入5.91亿元 同比下滑48.07% 在播出数量相同情况下收入腰斩[5] - 选角话语权争夺加剧 传统选角公司衰落(浩瀚星缘转型/斯年影视解散) 平台经纪业务扩张倒逼制作公司入局[5][7] - 群像剧市场兴起助推签约策略 《小巷人家》等剧为新人提供曝光机会 正午同步签约新人与老戏骨[11] 平台系经纪业务竞争格局 - 腾讯视频重点押宝艺人包上恩手握三部女主待播剧 孟子义/李昀锐等艺人通过平台剧集初步验证捧人效果[20][22] - 爱奇艺经纪体系最成熟 果然娱乐/超级向上等子公司形成资源内循环 头部艺人李一桐等后期可接外戏[22] - 阿里大文娱布局最激进 控股天浩盛世并成立小兰花公司 但存在艺人因作品扑街被"退股"风险[24] 头部艺人经纪公司新动向 - 杨幂成立天伊娱乐签约林更新等资深艺人 商务资源保持强势 年商代数量保持行业领先[12][14] - 高圆圆旗下宜和星光签约贾静雯等艺人 个人商代数量达17个 比肩当红95后小花[14] - 导演系公司资源优势突出 郭帆/陈思诚等导演旗下新人可获得主演机会 如蒋奇明接连获得搭档沈腾等资源[18] 行业结构性变化 - 科班毕业生签约方转变 平台系与制作公司签约量已超越传统经纪公司 欢娱/耀客等制作公司签约量居前[9] - 艺人培养模式迭代 平台需要头部艺人"抬咖"与新人"垫脚" 制作公司批量签约00后形成资源置换[24] - 流量造星效率下降 行业更注重角色适配度 配角出彩机会增加推动制作公司艺人储备策略[24]
港娱视帝“下海”团播,能为TVB“舞”出一个未来吗?
36氪· 2025-05-27 08:18
TVB经营现状与挑战 - 公司已连续七年亏损,2024年总收入同比下滑2%至32.58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达4.91亿港元[4][11] - 香港广告市场持续疲软,2025年Q1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未达预期双位数增长[11] - OTT串流业务增长乏力,myTV Gold高端用户流失导致MAU同比下滑[11] 内地市场合作与策略调整 - 2015年引入华人文化集团作为大股东后,加速与爱奇艺、优酷、腾讯合拍《宫心计2》《使徒行者2》等经典IP续作[4] - 第二阶段策略转向"内地平台+香港主创"模式,推出《新闻女王》等爆款剧及《无限超越班》等综艺,亏损有所收窄[6] - 2025年合拍剧表现存疑,《执法者们》《刑侦12》市占率仅4.4%和2.2%,七部新剧中仅一部上线[7][12] 新兴业务尝试与争议 - 公司尝试团播形式,利用视帝艺人(如欧阳震华、郭晋安等)直播PK吸引流量,但被质疑损耗演员专业形象[1][8][10] - 直播打赏未能推动主营业务增长,与振兴港剧目标脱节,可能加速行业衰落[10]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内地影视寒冬导致开机率下降,2025年Q1集均播放量超3000万的长剧仅5部,同比减少3部[6] - 港剧用户流失不可逆,合拍剧未达预期,传统电视受互联网冲击加剧[4][6][14] 2025年扭亏为盈目标 - 公司预计2025年EBITDA将显著高于2024年,并实现正股东应占净盈利[11] - 核心增长仍依赖合拍剧内容质量提升,而非短期团播收益[14]
影视年报|电影行业寒冬下5家院线公司无一幸免 幸福蓝海营收利润双线领跌
新浪证券· 2025-05-23 15:24
行业概况 - 2024年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425.02亿元(含服务费),同比下降22.6% [1] - 观影人次10.1亿,同比下降22.3%,放映场次1.4亿场,同比增长8.4% [1] - 上映新片497部,较2023年减少11部,其中过亿片72部(增加2部),但5亿以上影片仅16部(减少13部) [1] 院线公司财务表现 - 5家A股院线公司总营收166.9亿元,同比减少17.5%,归母净亏损12.2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1.96亿元) [1] - 万达电影营收123.62亿元(占比74.1%),同比降15.44%,净亏损9.4亿元(上年盈利9.12亿元) [3][4] - 幸福蓝海营收6.54亿元(同比降40.53%),净亏损1.92亿元(同比扩大772.98%),为最大输家 [3][4] - 上海电影唯一盈利(净利润0.9亿元),但同比降29.08% [3][4] 业务结构分析 - 万达电影观影收入66.87亿元(占比54.09%),非票业务(卖品+广告)收入28.23亿元(占比23%) [5][6] - 其他4家公司院线发行及放映收入合计35.46亿元,仅为万达电影的53.03% [5] - 非票业务占比:万达电影22.84%、上海电影14.88%、金逸影视13.54%、幸福蓝海9.45%,横店影视不足10% [6] 盈利能力对比 - 电影放映业务毛利率:金逸影视2.78%(唯一为正),幸福蓝海-17.62%(最低) [7] - 综合毛利率:上海电影(超20%)、万达电影(超20%)最高,幸福蓝海3.21%、横店影视3.06%垫底 [8] - 净利率仅上海电影为正,幸福蓝海-29.61%最低,主因期间费用率26.77%及减值损失0.52亿元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