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彼得定律
icon
搜索文档
你的能力,可能正在阻碍你升职
36氪· 2025-11-03 11:31
核心观点 - 资深专业人士晋升至核心管理层受阻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力体系与组织人才梯队标准之间存在认知鸿沟,组织选拔未来领袖时更看重格局、视野、影响力、韧性及成就他人的领导力价值观等综合潜质,而非单一维度的技术能力或历史绩效 [4][6][43] 专业能力与全局视野的冲突 - 专家心态可能限制全局视野,案例中的首席产品架构师虽技术精湛,但其成功关键在于洞悉技术必须服务于商业与人才系统构建,通过持续成就身边的人构建强大人才生态,从而避免陷入专业陷阱 [7][10] - 个人贡献者的价值体现在专业解决方案交付,而管理层的价值体现在商业判断、决策及培养凝聚人才的能力,报酬投资重心从个人技能转向视野格局与激发集体潜能 [10][22] 解题高手与命题专家的角色差异 - 能力强者通常是解题高手,擅长在明确问题下提供高效解决方案,体现执行层面卓越;第一梯队成员需扮演命题专家角色,在迷雾中识别关键问题、定义挑战方向及设定优先级,完成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的思维跃迁 [11][12] - 市场总监案例说明,高级经理阶段关注如何用一百万预算最大化活动声量(执行效率),接触决策圈后需判断是否应投入该预算及投向哪个细分市场或产品线以实现最高战略回报(商业洞察) [12] 能见度管理与团队价值呈现 - 能力强者常陷入能见度盲区,习惯于埋头苦干,但组织注意力稀缺,卓越成果易被信息淹没;需学会讲述团队故事而非仅展示个人技术神话,让高层看到领导力潜质而非仅超级专家身份 [13][15] - 成长型思维要求领导者将注意力从证明个人聪明转向帮助团队成长成功,能见度应覆盖整个团队而非仅个人,承担让团队被看见的责任 [13] 彼得定律与晋升风险规避 - 彼得定律揭示组织常因员工当前绩效优秀而晋升,却忽视新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差异,导致胜任晋升不胜任的循环,决策者在选拔第一梯队时是在进行高风险投资,评估候选人未来潜力而非仅奖励历史功劳 [16][17] - 破解之道在于主动超越岗位要求,思考上级关注的问题,展现系统思维与商业洞察;通过承担跨部门项目或代理上级职务获得预备役体验;在发展对话中关注未来岗位所需能力积累而非仅表达升职意愿 [18] 领导力进阶与价值重塑 - 员工能力价值分三重境界:三流员工处理老板干不完的日常事务(解决效率问题),二流员工承担老板干不了的专业技术(解决能力问题),一流员工开创老板干不成的新格局(解决发展问题),实现从执行者到共创者的进化 [20] - 案例中的高级软件工程师Henry从技术救火队长转变为生态构建者,通过重新定义问题、构建技术联盟共赢机制及激发团队潜能,完成从能力贡献者到格局开创者的蜕变,进入第一梯队视野 [23][26][28] - 影响力迁移是从自我成就到成就他人,非职权影响力源于成为值得信赖的赋能者;Henry将技术解决方法论应用至组织战略层面,工具未变但视野从单个器官升维至整个生态系统 [29][31][32] 人才培养与组织生态建设 - 领导者需完成从明星球员到冠军教练的转变,将培养下属视为最高优先级投资;案例中的外企高管举荐下属成为自己上司,体现成人达己格局,形成薪火相传的乘法效应 [34][37] - 实现人才自由的核心是优秀人才靠组织培养而非仅招聘,不能培养人才的领导者无法为组织创造真正核心竞争力;领导者需激发团队内在潜能,将成就感从个人业绩转向培养他人独立成功的能力 [10][34][37] 思维模式升维与系统化构建 - 高调做事要求以主角姿态承担战略性任务、定义标准并让成果获得能见度,低调做人要求将自我放小、格局放大,功成不居并将功劳归于团队,影响力源于成就他人能力而非彰显个人欲望 [38][39] - 专业能力强者多具线性思维,善于在确定因果链中找最优路径;第一梯队需系统思维,理解组织各部分动态关联及人的多样性对复杂性的放大作用,整合多元化视角 [41][42] - 成长型思维是终身学习引擎,支撑领导者持续进化并相信团队潜力可开发,公平在于提供所需资源助不同背景员工达到相同成功标准,此为实现人才自由精髓 [42] 组织人才梯队建构逻辑 - 领导力潜质冰山模型强调组织更关注水下部分的价值观契合度(如多元公平包容及成就他人胸怀)、内在驱动力(创造价值而非超越他人)、认知能力(含多样性理解)及情感成熟度 [43][44] - 梯队健康度评估涉及成员多样性(弥补领导团队视角盲区)、育人能力(冠军教练思维)及价值观契合度(与组织共担风险的合伙人格局);案例显示技术负责人因缺乏企业经营大局观及危机中共谋出路的格局而晋升受阻 [47][48][50] 数字化时代领导力新要求 - 第一梯队成员需具备数字素养并理解技术伦理,确保产品算法公平透明,负责任的AI关乎企业公众信任与可持续发展;缺乏多元公平包容视角的技术领袖可能开发出带偏见的产品 [51] - 组织形态演变要求领导者从命令控制转向服务赋能,构建包容性文化以整合不同观点,在远程环境中营造归属感,并成为终身学习倡导者,将学习融入团队日常 [52]
遇到问题,一把手都要懂这3个工作方法
36氪· 2025-08-18 09:1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提出提升领导力的核心在于掌握“度、权、和”三个源于中华传统智慧的方法论,用于高效决策、凝聚团队和驾驭复杂局面[1][5][56] - “度”是把握分寸的综合平衡能力,“权”是通权达变的灵活性,“和”是刚柔兼济以成事的综合手段[5][17][30][56] - 该方法论强调在坚守规则与灵活处理间找到平衡,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达成目标[1][56][57] 关于“度”(分寸)的总结 - 不要求满:做事需把握分寸,避免过度兴奋或完全无感,应处于“半兴奋状态”以保持思路清晰,例如贝克尔调节比赛心态的案例[7][8][9] - 不要较真:需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交易或相处中要让对方感到有所得和舒服,调动人性中感性的部分,即“成就别人,成就自己”[10] - 取予平衡:商业经营需把握“欲取先予”的动态平衡,通过合理解决矛盾冲突以达到取的目的,例如孟洛川以二八分成加50年补贴达成合作[12][13][14][15][16] 关于“权”(变通)的总结 - 问题导向:避免教条主义,秉持“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实用原则[18] - 抓住时机:应对突发事件需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例如孟洛川因二掌柜计较小利而错失棉花采购时机,反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19][20][21][22][23][24][25][26] - 底线思维:权变需有边界,需具备大局意识,且通常只有一把手或经授权的一线人员才能进行权变,以避免组织混乱[28][29] 关于“和”(成事)的总结 - 刚柔兼施:管理需有刚有柔,如同教育孩子需严父慈母相结合,该刚时刚,该柔时柔,例如中美谈判的策略[33][34] - 刚柔有度:刚需至“千斤刚”,柔需至“绕指柔”,力度需充分到位且恰到好处[35] - 化解矛盾:需综合运用手段解决冲突,例如乔致庸通过烧账本、破格提拔马荀、设立养老保障三招化解管理危机,稳定人心[37][38][39][40] 关于用人智慧的案例总结 - 用得其所:用人需各尽其才,例如萧何举荐“国士无双”的韩信,刘邦任其为大将军[44][45] - 用得其位:职位授予应匹配才能而非仅看业绩,避免彼得定律所述的不称职晋升,例如庞统从县令转任军事参谋的案例[46][48] - 用得其心:通过尊重和信任赢得人才忠心,例如刘邦“登坛拜将”的盛大典礼使韩信终身感恩[49] 关于领导力哲学的总结 - 谋略领导需以战略组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制度不完善及社会急剧变化,需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差异[51] - 制定法规需符合时代背景,处理事务需针对具体情况,措施切合实际才能成功,体现了“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道家精神[53][55] - 道家“南面之术”强调抓住根本、掌握纲要,以清静淡泊和谦卑柔弱的态度持守内心,治理天下[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