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违约记录管理机制
搜索文档
个人征信将可修复,快速删除不良记录有两大前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8:1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在明年初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期间满足特定条件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3] - 该政策旨在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是监管部门对个人征信痛点问题的关注 [1][3] 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条件 - 政策适用需满足两大条件:违约金额在一定范围以内,且相关贷款已经还清 [3] - 该政策相当于对切实存在困难而发生逾期的个人提供了一次“信用特赦” [3] 现行征信体系挑战 - 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违约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借款人可能在此期间内难以获得金融服务 [6] - 2023年我国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8亿人次,上千万人存在不良记录,5年保存期可能抑制消费和投资 [6] - 当前信贷环境呈现“短期、小额、高频”的网贷化倾向,短期逾期行为对未来违约风险的预测意义会迅速减弱,统一的5年保存期限可能不合时宜 [7][8] 征信体系优化建议 - 建议对个人征信不良信息保存期管理机制进行调整,避免一刀切,例如对不同贷款类型的不良信息进行分层处理 [8] - 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并可参考国际经验如美国BNPL(先买后付)模式中特别小额贷款不上征信的做法 [8]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 -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失信信息实施按严重程度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公示期限 [10] - 2024年人民法院通过信用修复机制使282.1万人次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