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业
搜索文档
重磅!央行正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这类人的不良征信记录将不予展示,专家解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12:59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 - 该政策计划在履行相关程序并进行技术准备后,于明年初执行 [1] - 政策适用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新冠疫情以来发生的一定金额以下违约,二是已全额偿还 [1] 政策逻辑与目标 - 政策核心逻辑在于平衡信用体系的约束性与社会公平性,针对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短期违约 [2] - 政策核心是从单纯的"信用惩戒"向"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转变,体现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 [2] - 信用修复机制重点在于"教育"与"救济",目标是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而非包庇"老赖" [3] 政策执行与风险防范 - 信用修复绝非简单的"征信洗白",是一个有条件、有程序、有时限的过程,通常要求借款人已结清所有欠款并保持良好记录 [3] - 政策设计和执行必须精细,要防止有人利用修复机制进行"投机性"失信,修复的门槛、条件和审查流程应该精准、严格 [3] 现行征信体系背景 - 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不良信息自不良行为终止之日起保存5年,超过5年应予以删除 [4] - 有观点指出5年的不良记录期限降低了经济主体获取资金的可能性,抑制了消费和投资 [4] - 在2020年以前,央行征信系统实际不良记录展示时间为2年,而彼时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并未高于当前 [4] 对个人的影响 - 对个人而言,政策有助于打破"一朝失信,终生受限"的困境,避免因一次失误而长期在贷款、求职、租房、出行等方面受限 [5] - 政策传递出只要积极履行义务、纠正错误,信用可以恢复的信号,将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 [5] - 修复信用意味着恢复个人的金融"通行证",有助于其改善生活、实现个人发展 [5] 宏观经济效益 - 从宏观层面看,政策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改善信贷生态、提振市场信心 [6] - 信用恢复将使更多居民重新获得贷款资格,促进消费与小微经营融资 [6] - 信用修复将减少因信用记录"误伤"带来的信贷扭曲,优化风险识别,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质量 [6]
个人征信将可修复,快速删除不良记录有两大前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8:1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在明年初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期间满足特定条件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3] - 该政策旨在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是监管部门对个人征信痛点问题的关注 [1][3] 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条件 - 政策适用需满足两大条件:违约金额在一定范围以内,且相关贷款已经还清 [3] - 该政策相当于对切实存在困难而发生逾期的个人提供了一次“信用特赦” [3] 现行征信体系挑战 - 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违约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借款人可能在此期间内难以获得金融服务 [6] - 2023年我国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8亿人次,上千万人存在不良记录,5年保存期可能抑制消费和投资 [6] - 当前信贷环境呈现“短期、小额、高频”的网贷化倾向,短期逾期行为对未来违约风险的预测意义会迅速减弱,统一的5年保存期限可能不合时宜 [7][8] 征信体系优化建议 - 建议对个人征信不良信息保存期管理机制进行调整,避免一刀切,例如对不同贷款类型的不良信息进行分层处理 [8] - 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并可参考国际经验如美国BNPL(先买后付)模式中特别小额贷款不上征信的做法 [8]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 -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失信信息实施按严重程度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公示期限 [10] - 2024年人民法院通过信用修复机制使282.1万人次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11]
央行正研究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这类违约将不在征信中展示
搜狐财经· 2025-10-27 22:43
潘功胜称,人民银行运营的征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 录,并供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20多年来,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 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 【大河财立方消息】10月27日,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作主题演讲时提到,研究实施支持个人 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 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 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 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 予展示。 据潘功胜介绍,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 在明年初执行。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
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征信修复骗局本质 - 中介机构宣称提供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异议投诉咨询及代理投诉等服务[1] - 主要手段包括教唆消费者捏造事实、代替投诉、缠诉闹访以施压金融机构[1] - 实际目的是协助逃废个人债务或减免息费等无理诉求[1] 征信修复合法性 - 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官方概念[1] - 所有商业收费模式的征信修复均被定性为骗局[1] - 法院已对信用卡征信修复伪造文书案作出判决 违法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 征信体系管理规范 - 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保存期限为5年 自不良行为终止日起计算[1] - 超过5年的不良记录应当被删除[1] - 非个人原因造成的不良记录(如信用卡盗刷)可通过银行提供证明后向人民银行申请删除[2] 风险与治理 - 接触黑灰中介可能导致钱财损失及个人信息泄露[2] - 泄露信息可能被用于电信诈骗、洗钱、冒名网贷等违法行为[2] - 需加强网络虚假广告管控 加大打击力度并强化征信记录管理流程[2] 消费者教育 - 需普及征信法律法规 明确征信收集、管理、使用途径及不良记录产生与消除机制[2] - 应树立对征信记录的正确认知 避免轻信短期修复承诺[1][2] - 个人需按时归还贷款以维护良好征信记录[1]
央行重磅!刚刚,八大金融政策发布!
天天基金网· 2025-06-18 13:07
2025陆家嘴论坛核心内容 - 论坛主题为"全球经济变局中的金融开放合作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将发表主题演讲 [1] 央行八项金融开放举措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汇集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2]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2]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个人征信产品,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3]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支持上海发展离岸贸易 [4] - 发展自贸离岸债,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规则标准,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优质企业融资渠道 [4]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4]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4][5] - 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便利管理汇率风险 [4]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全口径计算下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6] -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全球 [6] - 主权货币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强化国内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