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盗版

搜索文档
点众、山海接连发声,微短剧新骗局?有人投41万无法提现后报警
36氪· 2025-07-28 12:12
微短剧诈骗模式分析 - 诈骗团伙通过支付宝群聊以"短剧扶持任务"为名吸引受害者 通过刷单获取佣金(每单4元)进行小额利诱 初期成功发放几十元奖励金建立信任[2] - 诱导受害者下载第三方软件 转移阵地至万人规模的刷单群和禁言任务群 完成平台迁移[3][6] - 采用"升级会员"模式(预付38元返还98元)和半天赚400元案例 逐步提升充值金额并强化信任度[7] - 最终通过"数据扶持竞抢"要求预付980元(承诺返1380元) 再以操作异常为由诱导多次修复充值(4000元至7万元不等)实施大额诈骗[8][9] 新型诈骗变种案例 - "沐歌短剧"APP通过签到送现金广告吸引用户 下载后弹出短剧投资项目(起购资金数千至数万元) 初期小额提现成功诱导后续数十万投入最终无法提现[10][12] - 诈骗模式升级为传销性质 通过组队活动要求受害者拉家人朋友共同投入获取更高级别收益[13] - 头部公司山海和点众均发布声明 指出诈骗团伙冒用其名义通过虚假APP以"短剧推广接单""充值返现"等名义实施诈骗[15] 诈骗猖獗的底层原因 - 短剧市场火爆增长为诈骗提供可乘之机 盗版内容泛滥成为诈骗工具(诈骗APP需大量盗版片源伪装)[18] - 电商平台/社交群组缺乏管理导致盗版资源易获取 部分团伙直接冒用知名公司品牌(如仿冒"点众科技"APP)加剧诈骗危害[18] - 根治需多管齐下: 法律层面强化平台责任与惩罚性赔偿 技术层面推广加密与监测系统 行业层面降低用户对盗版依赖[19] 行业影响与用户受害特征 - 小红书等平台大量用户集中曝光近几个月的相似骗局 显示诈骗行为具有组织性和预谋性[16] - 对比早期"短剧编剧课"骗局 新型骗局在流程复杂度(四步诱导)和前期铺垫(小额递增充值)方面显著升级 更易突破心理防线[10][13]
微短剧盗版乱象调查
新华网· 2025-06-16 10:29
微短剧市场现状 - 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应用使用时长已追平即时通讯 [1] - 盗版导致的潜在产值损失高达200亿元 [1][4] - 盗版乱象严重挤压正版市场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3] 盗版产业链分析 - 电商平台商家以"1元购2万部+日更"套餐吸引用户新剧上线当天即遭同步盗播 [1][4] - 盗版方式包括录屏分享、搬运盗播、AI技术批量处理规避检测等 [1] - 盗版成本低难度小传播快篡改剧名或换小程序应用即可获利 [5] 盗版技术手段 - 用户自制内容(UGC)盗播全片专业制作机构(PGC)伪造版权合同上传盗版内容 [6] - 用户通过浏览器搜索跳转至盗版网站观看甚至获取违规下架内容 [6] - 产业链团伙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发布网盘资源链接低价售卖实时更新资源库 [6] 行业应对措施 - "剑网2025"专项行动将规范微短剧版权秩序作为重点任务 [7] - 中国版权协会成立微短剧工作委员会维权中心跟进版权侵权处理情况 [7] - 红果短剧投入数百人专项团队开展全网盗版监控单日投诉量达数千条 [9] 技术防护手段 - 山海星辰采用技术手段对短剧内容进行加密处理限制录屏和下载 [9] - 添加暗水印追查资源流出源头 [9] - 听花岛法务团队与外部律师、技术团队合作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9] 行业挑战 - 海外翻拍盗版重灾区技术识别监测难度大 [10] - 权利链条难以确认IP方非独家授权导致信息不对称 [10] - 海外维权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 [10] 行业呼吁 - 平台需优化准入流程和审核标准升级监测系统提高法律维权效率 [11] - 制作机构应抱团取暖形成反盗版联盟巩固编剧、导演、演员阵地 [11] - 坚持正确审美价值取向深入开掘历史和现实题材打造精品力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