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公共传播差异

搜索文档
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09:15
(原标题: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孩子总是过于讨好他人,或者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 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在心理咨询室中可能会得到专业的干预,但如果将咨询室内的语言直接搬到公共场 合,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一下心理咨询中的精准干预和公共 传播中的普适引导之间的差异。 在公共传播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普适性的语言来表达。比如,科普作者可以这样对家长说:"有些孩 子像小太阳一样温暖,总想让所有人开心。但如果总把别人的需求排在自己前面,可能会忘记自己也需 要充电。下次当你家宝贝帮别人做事后有点失落时,可以试试问他:'你觉得这次帮忙让你开心,还是 有点累呀?'这不是教他自私,而是帮他认识自己的感受,慢慢学会平衡'帮助别人'和'照顾自己'。"这 种表达方式去除了病理化的标签,用"小太阳""充电"等比喻降低了孩子的心理防御,同时也赋予了家长 可操作的沟通技巧。 总结来说,心理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和公共传播的普适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是为 了精准改变特定行为模式,语言风格更倾向于深度反思和挑战信念,而且有专业关系作为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