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苏格拉底式提问
icon
搜索文档
ChatGPT上线“学习模式”,AI将如何改变教育方式?
虎嗅· 2025-07-30 07:52
产品功能更新 - ChatGPT正式上线"学习模式",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用户构建知识体系,模拟真实教师对话体验[2] - 功能面向大学生群体,适用于作业辅导、考试准备和学习新知识,使用路径为"研究与学习"工具入口[7] - 当前免费版、Plus、Pro、Team版用户均可使用,Edu版本将在未来几周内上线[9] - 系统通过提示词驱动而非专用模型,未来计划将教学逻辑整合至核心模型底层能力[10] 交互模式案例 - 讲解贝叶斯定理时,优先确认用户数学基础、先验知识及学习目标,再定制讲解路径[12] - 解析乌鸦悖论采用分步引导:从命题逻辑等价性切入,通过白色鞋子案例揭示归纳推理矛盾[14][15][16][17][18][19] - 微积分解题演示包含情绪支持(如"我们慢慢来")和分步拆解:积分近似展开、主导项分析等[20][21][22][23][24][25][26][27][28][29] 行业竞争动态 - Anthropic教育版Claude同样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Google向学生免费开放价值20美元的Gemini Pro订阅[40] - 行业将教育视为AI应用最具想象力的方向之一,因其结合技术能力与人文温度[41] 教育市场痛点与AI价值 - 研究显示1对1辅导使学生成绩提升2个标准差,但传统体系难以规模化实现个性化教学[42][44] - AI可提供零成本、全天候的个性化辅导,解决优秀教师资源稀缺问题[45] 用户数据与行业趋势 - 2023-2024学年英国高校AI作弊案例达7000起,同比从1.6例/千名学生增至5.1例[35] - OpenAI CEO认为AI类似搜索引擎,是提升知识获取效率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38]
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09:15
心理咨询干预与公共传播差异 - 心理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具有专业性和精准性 旨在通过深度反思和挑战非理性信念来改变特定行为模式 例如使用情绪命名和苏格拉底式提问帮助个体识别具体情绪并区分现实与想象威胁 [1][2] - 公共传播语言需具备普适性和生活化特征 避免病理化标签 采用比喻和正向引导降低心理防御 例如用"小太阳""充电"等隐喻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心理需求并提供可操作沟通技巧 [3] 儿童讨好型人格干预案例 - 12岁小学生小宇表现出典型讨好型人格倾向 包括过度承担他人事务 压抑自我需求表达 根源在于害怕被孤立和灾难化思维 [1] - 专业干预方法包括:情绪具象化训练(为模糊感受命名) 认知重构(挑战"拒绝=被毁灭"的非理性信念) 行为实验(小步骤尝试表达需求并观察结果) [1][2] 专业干预与公共建议的边界 - 直接移植咨询技术到公共场景存在风险 如育儿博主绝对化建议"必须学会自私"会违背儿童前额叶发育规律并引发亲子关系危机 [3] - 有效公共引导应包含三要素:发展规律适配性(考虑25岁前额叶成熟度) 共情前置(如"妈妈知道你不好意思拒绝") 弹性建议(开放式提问而非命令式要求) [3][4] 两种语言体系的核心差异 - 专业干预语言特征:依托临床关系允许试错 强调精准行为解构 使用术语化表达(如"灾难化思维""实验性行为训练") [2][4] - 公共传播语言特征:弱化专业术语 采用生活隐喻(如"阳光照进房间") 提供非指令性建议 保留个体适应空间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