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理热
icon
搜索文档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虎嗅· 2025-05-29 07:55
心理学正在迅速从边缘走入中心。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越来越多的人用"原生家庭""MBTI人 格""NPD""高敏感体质"等词汇描述自身状态。这些原本属于诊室的专业术语,如今成为了人们理解痛 苦和讲述自我的语言。 中国的"心理热"并非一蹴而就。从1990年代《知心姐姐》式的大众启蒙,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层面 对心理干预的认可,从"积极心理学"的流行,到近年来描述疼痛、创伤和内心挣扎的心理语言的兴起。 "自我"成为思考单位,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如人类学者张鹂所言,"自我"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 个新概念。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个体往往被嵌入社会角色中。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开始带 着"自我"的眼光探视周遭,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退出,也带来了责任的个体化——心理语言,开始成为 理解痛苦、寻找出路的替代性支持系统。 "心理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变迁的折射。界面文化发起"探秘中国心灵"系列报道,尝试从多 个维度审视这场心理热:它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又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在感受被迅速命名 的此刻,我们希望重新提问:我们为何如此需要心理学? 今天刊发的该系列第一篇报道,聚焦人类学者安孟竹,以及她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