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搜索文档
世卫组织:全球精神健康服务规模亟待扩大
新华网· 2025-09-04 11:10
新华社日内瓦9月4日电(记者王露)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亿人遭受精神 健康问题困扰,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世卫组织表示,2020年以来,各国在加强精神健康政策和规划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目前,超过80% 的国家将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纳入应急响应工作,高于2020年的39%。 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现状》和《202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指出,精神健康问题在所有国 家和社区都很普遍,影响着各年龄段和收入群体。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障碍类型。自杀 仍是令人痛心的疾病结局,仅2021年就夺走了约72.7万人的生命,更是各国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一。 但世卫组织同时指出,目前这些良好势头在大多数国家并未能转化为法律改革,精神健康防治领域 的投资陷入停滞,服务系统改革进展缓慢。为此该机构呼吁各国政府及全球合作伙伴立即加强行动,推 动全球精神健康系统实现根本转变,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公平的筹资机制,持续投资精神健康人力资源建 设,以及扩展以人为本的社区护理服务等。 世卫组织说,精神健康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经济损失,不但直接医疗费用庞大,间接成本尤其是 生产力 ...
恒天然纽添益益生菌再登中国肠道大会,解码益生菌精神健康密码
中国食品网· 2025-06-06 18:24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肠道大会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 [1] - 大会特设40余个学术与转化分会场,呈现400余场学术报告与产业演讲,聚焦微生物组、营养、消化系统疾病等议题 [2] 恒天然参展亮点 - 恒天然旗下B2B健康营养品牌nutiani™第五次亮相大会,展示益生菌创新解决方案 [1] - 重点展示nutiani™鼠李糖乳酪杆菌HN001®益生菌对精神健康的积极影响 [1] - 恒天然健康及营养科学部门Maher Fuad博士在益生菌创新论坛发表演讲,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2][5] 精神健康市场背景 - 全球八分之一人群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4] - 90%全球消费者认可精神健康重要性,68%相信食物能影响精神健康 [4] - 34%中国消费者认为益生菌有助于缓解压力 [4] 益生菌HN001®研究成果 - 恒天然研发中心从2000菌株中筛选出HN001®,历经8年研究发现其通过肠-脑轴助力精神健康 [6] - 三项已发布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HN001®可减轻产后抑郁与焦虑症状、改善精神健康与社会功能、增强幸福感 [6] - "快乐项目"消费者研究显示,每日60亿CFU剂量补充HN001®两个月后,79%受调研者幸福感显著提升 [6] - 美国妇产科医生调研显示,55%-59%医生因HN001®对孕期和产后情绪管理的益处而更信赖该菌株 [6] 恒天然研发布局 - 恒天然研发中心与微生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发酵中心合作持续深化益生菌研究 [8] - 公司拥有98年发酵菌种研究历史的微生物发酵中心 [8] - 恒天然全球益生菌业务总经理表示将持续投入益生菌创新领域,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8] 公司中国市场战略 - 恒天然在中国运营近50年,拥有约670名员工,覆盖原料业务、餐饮服务、消费品牌三大领域 [13] - 大中华区设立5个应用中心和1个创新中心,以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 [14] NUTIANI™品牌定位 - NUTIANI™是恒天然旗下健康营养品牌,以科学为核心提供身体、精神和内在健康解决方案 [15] - 品牌结合专业知识、临床试验和市场洞察,助力客户加速创新满足消费者全面健康需求 [15]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虎嗅· 2025-05-29 07:55
心理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心理学从专业诊室术语迅速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 成为描述自我和理解痛苦的语言工具 如"原生家庭""MBTI人格"等词汇被广泛使用 [1] - 中国"心理热"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年代《知心姐姐》启蒙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认可心理干预 当前进入"觉知"和"边界感"时代 [6] - 心理学产业在城市发展蓬勃 知识实践向日常生活渗透 形成本土化心理治疗市场 [6] 心理学商业化与市场趋势 - 2008年后港台心理工作者大规模进入内地市场 开设课程培训体系 推动心理学知识商品化 [24][25] - 心理内容服务呈现平台化趋势 微信共学小组和心理学公众号取代早期"大师班"模式 [33] - 心理类书籍内容从90年代"成功学"转向解决人际关系痛苦 如自我接纳类主题 [33] 行业应用与本土化特征 - 认知行为疗法(CBT)在中国流行 因其"思想先行"逻辑与传统"思想工作"有连续性 [21][22] - 企业将心理咨询作为管理冲突替代手段 高校通过心理测评筛选学生 存在工具化风险 [8][32] - 本土心理咨询呈现实用主义特征 受众期待快速见效 与西方长期陪伴模式形成对比 [20] 用户需求与消费行为 - 城市中产女性通过心理读书会寻求自我疗愈 但"自我关照"未能改变其照护劳动结构 [15][16] - 年轻群体出现"魔法"消费倾向 期待心理学提供快速解决方案回避痛苦 [27][28][37] - 代际差异显著 老一代习惯压抑情绪 年轻一代追求"好好爱自己"技术路径 [22] 内容产品演变 - 早期心理内容以"心灵鸡汤"和积极心理学为主 服务于市场竞争需求 [25][33] - 当前热门内容聚焦关系情绪议题 如"社恐""自我接纳"等内在冲突主题 [25] - "原生家庭"NPD等诊断性术语成为流量密码 但存在标签化滥用风险 [29][40] 产业链发展 - 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被纳入公共治理体系 推动行业合法化进程 [24] - 港台治疗师抓住市场空白期 建立培训体系形成完整产业链 [25] - 身心灵疗养产业持续扩张 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网络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