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神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恒天然纽添益益生菌再登中国肠道大会,解码益生菌精神健康密码
中国食品网· 2025-06-06 18:24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肠道大会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 [1] - 大会特设40余个学术与转化分会场,呈现400余场学术报告与产业演讲,聚焦微生物组、营养、消化系统疾病等议题 [2] 恒天然参展亮点 - 恒天然旗下B2B健康营养品牌nutiani™第五次亮相大会,展示益生菌创新解决方案 [1] - 重点展示nutiani™鼠李糖乳酪杆菌HN001®益生菌对精神健康的积极影响 [1] - 恒天然健康及营养科学部门Maher Fuad博士在益生菌创新论坛发表演讲,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2][5] 精神健康市场背景 - 全球八分之一人群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4] - 90%全球消费者认可精神健康重要性,68%相信食物能影响精神健康 [4] - 34%中国消费者认为益生菌有助于缓解压力 [4] 益生菌HN001®研究成果 - 恒天然研发中心从2000菌株中筛选出HN001®,历经8年研究发现其通过肠-脑轴助力精神健康 [6] - 三项已发布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HN001®可减轻产后抑郁与焦虑症状、改善精神健康与社会功能、增强幸福感 [6] - "快乐项目"消费者研究显示,每日60亿CFU剂量补充HN001®两个月后,79%受调研者幸福感显著提升 [6] - 美国妇产科医生调研显示,55%-59%医生因HN001®对孕期和产后情绪管理的益处而更信赖该菌株 [6] 恒天然研发布局 - 恒天然研发中心与微生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发酵中心合作持续深化益生菌研究 [8] - 公司拥有98年发酵菌种研究历史的微生物发酵中心 [8] - 恒天然全球益生菌业务总经理表示将持续投入益生菌创新领域,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8] 公司中国市场战略 - 恒天然在中国运营近50年,拥有约670名员工,覆盖原料业务、餐饮服务、消费品牌三大领域 [13] - 大中华区设立5个应用中心和1个创新中心,以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 [14] NUTIANI™品牌定位 - NUTIANI™是恒天然旗下健康营养品牌,以科学为核心提供身体、精神和内在健康解决方案 [15] - 品牌结合专业知识、临床试验和市场洞察,助力客户加速创新满足消费者全面健康需求 [15]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虎嗅· 2025-05-29 07:55
心理学正在迅速从边缘走入中心。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越来越多的人用"原生家庭""MBTI人 格""NPD""高敏感体质"等词汇描述自身状态。这些原本属于诊室的专业术语,如今成为了人们理解痛 苦和讲述自我的语言。 中国的"心理热"并非一蹴而就。从1990年代《知心姐姐》式的大众启蒙,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层面 对心理干预的认可,从"积极心理学"的流行,到近年来描述疼痛、创伤和内心挣扎的心理语言的兴起。 "自我"成为思考单位,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如人类学者张鹂所言,"自我"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 个新概念。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个体往往被嵌入社会角色中。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开始带 着"自我"的眼光探视周遭,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退出,也带来了责任的个体化——心理语言,开始成为 理解痛苦、寻找出路的替代性支持系统。 "心理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变迁的折射。界面文化发起"探秘中国心灵"系列报道,尝试从多 个维度审视这场心理热:它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又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在感受被迅速命名 的此刻,我们希望重新提问:我们为何如此需要心理学? 今天刊发的该系列第一篇报道,聚焦人类学者安孟竹,以及她对 ...
JAMA子刊:“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精神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21 15:35
GLP-1受体激动剂与心理健康关联研究 - 核心观点: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与精神不良事件或抑郁症状恶化风险增加无关,反而改善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减少情绪化饮食行为 [3][4][8] 研究设计与数据 - 分析80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覆盖107860名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 [4] - 结果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未显著增加严重或非严重精神不良事件风险,且抑郁症状无恶化 [4][6] 心理健康改善证据 - 糖尿病研究(8项,4979例):GLP-1组SF-36心理健康评分标准化均值差(SMD)为0.11(95% CI 0.03-0.19)[7] - 肥胖研究(9项,5051例):GLP-1组SMD为0.17(95% CI 0.05-0.29)[7] - 合并分析显示整体心理健康改善SMD为0.15(95% CI 0.07-0.22)[7] 临床意义 - GLP-1类药物从精神病学角度安全,且可能改善心理健康结局,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双重健康保障 [8]
我60岁的妈妈想自杀
36氪· 2025-05-21 08:48
中国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现状 - 中国近1/4老年人面临孤独感问题 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1] - 传统家庭角色("妻子""母亲""儿媳")成为老年女性心理创伤的主要来源 数十年身份认同单一化导致自我价值感缺失[1][12] - 电商冲击导致老年女性经营的小店关闭 经济自主权丧失加剧心理危机[4][6] 代际支持体系特征 - 女儿在老年女性心理康复中承担核心角色 占比超80%的情感支持需求[18][28] - 男性家庭成员普遍缺乏心理疾病认知 将症状简化为"无理取闹"的比例达70%[19][20] - 姐妹互助模式效果显著 结伴旅游等社交活动使服药依从性提升40%[22] 典型病例分析 - 沃琳案例:环境隔离使症状缓解率达60% 从宁波迁居杭州后自杀倾向消失[4][15] - 楠戈案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日均需服用8种药物 包含3类精神类药物[14][18] - 小麦案例:方言障碍导致就医率下降50% 仅30%农村患者能完成专业量表测试[24][25] 康复干预模式 - 药物+环境隔离联合方案使住院周期缩短至3周 复发率降低35%[15][17] - 广场舞机等居家运动设备改善情绪效果显著 使用率达58%[33] - 心理咨询师采用"流程化处理"方案 使紧急返家频次减少45%[28][29] 社会支持缺口 -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 仅20%患者能获得专业精神科诊疗[24] - 经济压力导致42%的女儿无法全职照护 需维持原有工作[20][28] - 代际沟通障碍显著 50%家庭存在"老小孩"式角色逆转现象[33]
国际最新研究:有精神健康症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更长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11:28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精神健康关系研究 - 研究发现有精神健康症状的英国青少年(11-19岁)比无症状群体每天多使用社交媒体50分钟 [1] - 16%的受试者被诊断出至少一种精神健康症状 该群体对社交媒体好友数量的满意度显著更低 [1] - 93%的英国12-17岁青少年拥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 显示该年龄段社交媒体渗透率极高 [1] 精神健康症状类型与社交媒体行为关联 - 抑郁或焦虑症等内化症状受试者更频繁进行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行为 [2] - 内化症状群体对网络反馈流量(点赞/转发/评论)的情绪敏感性更高 [2] - 该群体在社交媒体发帖时更倾向于隐藏真实感受 发帖坦白度较低 [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 当前数据仅来自英国3340名青少年 需扩展至其他国家样本以验证普适性 [2] - 现有结论仅显示相关性 需进一步研究建立社交媒体使用与精神健康症状的因果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