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意思自治
icon
搜索文档
把遗产留给“想给的人”,法律为老人“撑腰”
新京报· 2025-10-29 20:04
文章核心观点 - 法律为老年人自主处分财产提供了多种工具,包括遗赠扶养协议和各类遗嘱,核心在于保障其真实意愿的实现 [1][6][9] - 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但要求扶养人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履行了全面、持续、实质性的扶养义务 [3][4][11] - 法院在裁决遗产纠纷时,高度重视并尊重被继承人(老年人)在生前表达的真实意愿 [2][5][7]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与执行 - 遗赠扶养协议是国家为保障“老有所养”提供的重要法律工具,尤其适用于无子女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老人 [3] - 协议一旦签订,扶养人必须“实质履行”对遗赠人的生活照顾、负责生病就医及处理后事等核心义务,法律认可的是长期、全面、实质性的付出 [4] - 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只要扶养人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全面履行义务,即可依法获得约定遗产 [11] 遗嘱继承的多样性与意思自治 -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公证遗嘱真实有效 [5] - 民法典对于遗嘱继承不限于法定继承人的规则,最大程度尊重了被继承人的意思自治,考虑了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等复杂性 [6] - 夫妻共同遗嘱中,当一方先去世后,在世一方有权就遗嘱中涉及个人财产的部分进行撤销或变更 [7][8] 遗嘱的形式要件与法律保障 - 遗嘱包括自书、代书、打印、录音录像、公证等多种法定形式,每种形式均有严格的成立要件 [9] - 打印遗嘱需有两名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及见证人应在遗嘱每一页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录音录像遗嘱需记录遗嘱人、见证人的姓名或肖像及具体日期 [9] - 应鼓励老年人通过咨询专业法律机构、办理遗嘱公证等方式订立遗嘱,确保内容符合真实意愿且形式合法,避免因形式瑕疵导致无效 [9] 丧失继承权的法定情形 - 财产继承人若存在遗弃被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等行为,将依法丧失继承权 [10] - 即便父母未通过遗嘱排除其继承权,法院若查明子女存在长期不闻不问、拒不承担赡养费用甚至虐待遗弃等行为,也可依法认定其丧失继承资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