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五年民生清单里的“温暖底色”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15:48
甘肃五年民生清单里的"温暖底色" 中新网兰州11月5日电 (戴文昌 李亚龙)从社区食堂的一碗热粥,到独居老人床头的紧急呼叫器;从困境 儿童的"助学家访",到养老驿站的"上门护理"……"十四五"期间,甘肃一系列民生实事不仅解决了民众 急难愁盼,更让"温暖"成为甘肃这五年民生清单里最鲜明的底色。 这五年,是甘肃省民政事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的五年,老龄工作与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苟保平 说,五年来,甘肃完成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权益保障"双立法",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8620家,床位11.1万 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45%提升至62.5%,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为民办实事,投入15.5亿元建成520个乡 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还建成1072个老年助餐点、完成5.3万户特殊困难 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前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任务。 民生服务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基本保障上,更延伸到专项社会服务多个领域。苟保平说,今年5月10 日,该省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县级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100%;殡葬服务设施投入超8亿元;35 万余条地名信息 ...
时尚又暖心!杭州首条银发街区亮相,老人解锁“潮生活”
搜狐财经· 2025-11-01 19:19
项目概况 - 浙江省首条专为老年人打造的银发街区在杭州中山中路正式亮相 [1] - 街区汇集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和特色商铺,极大方便了周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1] 设施与服务 - 街区沿途设置多个休息区,配备了舒适的座椅 [7] - 公交长者专线进行了专门的适老化提升,并添加了杭州话报站 [7] - 街区引入了智能导览系统,操作简单能获得清晰的路线指引 [7] - 街区新增加了AI设备体验馆、智能设备展示区和文博长廊等科技文化场景 [7] 商业业态 - 照相馆提供民国风服装和精致妆容摄影服务,满足老年人拍摄需求 [3] - 茶馆经全面改造后成为时尚体验地,老人可展示手工作品并参与一日店长活动以体验创业乐趣 [5][9] 项目目标 - 项目旨在让银发人群拥有积极的生活理念,鼓励他们走出家门,找到更多乐趣 [9]
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老年人 重阳节之际 陈吉宁龚正黄莉新胡文容分别走访慰问 向全市老年人致诚挚问候
解放日报· 2025-10-30 09:40
年过九旬的张甫彬退休后心系社区发展,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成为邻里口中的"热心张伯伯"。龚正 登门看望老人,询问老人生活起居情况,祝老人健康长寿。张老说,自己亲身感受到社区的养老设施和 服务不断提升、日益完善。龚正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让 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记者 张骏 吴頔 王海燕 洪俊杰 昨天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 莉新,市政协主席胡文容连日来分别前往城乡养老机构、为老服务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走访慰问,了解 为老服务工作推进情况,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老年人致以节日的诚挚问 候。陈吉宁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更 好顺应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扩大优质为老服务供给,用心用情把老年人 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让上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老年人。 昨天上午,陈吉宁来到闵行区虹桥镇敬老院看望慰问老年人,察看智慧医养平台和养老服务设施, 了解综合照护及员工制管理工作情况。这家敬老院着力打造集机 ...
陕西全力建设爱老助老友好生态
陕西日报· 2025-10-30 07:05
敬老模范表彰与银龄品牌建设 - 全国老龄委表彰35个集体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及54名个人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1] - 陕西省5个"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老有所为重要品牌项目 包括"三秦银龄行动"和"银师课堂 教育帮扶"等 [2] - "银师课堂 教育帮扶"项目邀请退休教师赴偏远地区培训中小学教师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2] - "阅美剧社"项目已编排《雷雨》等20多个剧目并推出"阅美小剧场月月演"等阅读推广活动 [2] 敬老月主题活动与服务 - 全省"敬老月"主题志愿服务集中示范活动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并由省委社会工作部主办 [3] - 活动设置健康服务及智慧助老等功能区 医疗志愿者为老人提供血压血糖检测及慢性病咨询 [3] - 青年志愿者在适老服务专区指导老人操作智能手机进行扫码支付和视频通话 [3] - 活动旨在推动社区银龄志愿服务从集中活动向常态长效开展转变 [4] 慈善捐助与困难老人关爱 - 省慈善协会在重阳节之际募集慈善款物340万元用于慰问全省2万余名困难老人 [4] - 协会按每人340元标准直接慰问1万名困难老人 各县慈善会通过自筹款物慰问另外1万名困难老人 [4] - 协会评选108位"慈善老人"并为全省80岁以上两院院士赠送书画作品以鼓励老年人投身公益 [4] - 协会联合志愿者深入养老院及社区开展义演和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 [5] 老年用品市场监管与整治 - 省市场监管局于10月针对农村地区老年用品开展集中整治 聚焦老年服装和手动轮椅等产品 [5] - 整治行动覆盖农村商超和老年用品专卖店等场所 并对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加强监测 [5] -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 并对风险较高区域进行抽查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5]
把遗产留给“想给的人”,法律为老人“撑腰”
新京报· 2025-10-29 20:04
文章核心观点 - 法律为老年人自主处分财产提供了多种工具,包括遗赠扶养协议和各类遗嘱,核心在于保障其真实意愿的实现 [1][6][9] - 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但要求扶养人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履行了全面、持续、实质性的扶养义务 [3][4][11] - 法院在裁决遗产纠纷时,高度重视并尊重被继承人(老年人)在生前表达的真实意愿 [2][5][7]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与执行 - 遗赠扶养协议是国家为保障“老有所养”提供的重要法律工具,尤其适用于无子女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老人 [3] - 协议一旦签订,扶养人必须“实质履行”对遗赠人的生活照顾、负责生病就医及处理后事等核心义务,法律认可的是长期、全面、实质性的付出 [4] - 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只要扶养人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全面履行义务,即可依法获得约定遗产 [11] 遗嘱继承的多样性与意思自治 -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公证遗嘱真实有效 [5] - 民法典对于遗嘱继承不限于法定继承人的规则,最大程度尊重了被继承人的意思自治,考虑了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等复杂性 [6] - 夫妻共同遗嘱中,当一方先去世后,在世一方有权就遗嘱中涉及个人财产的部分进行撤销或变更 [7][8] 遗嘱的形式要件与法律保障 - 遗嘱包括自书、代书、打印、录音录像、公证等多种法定形式,每种形式均有严格的成立要件 [9] - 打印遗嘱需有两名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及见证人应在遗嘱每一页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录音录像遗嘱需记录遗嘱人、见证人的姓名或肖像及具体日期 [9] - 应鼓励老年人通过咨询专业法律机构、办理遗嘱公证等方式订立遗嘱,确保内容符合真实意愿且形式合法,避免因形式瑕疵导致无效 [9] 丧失继承权的法定情形 - 财产继承人若存在遗弃被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等行为,将依法丧失继承权 [10] - 即便父母未通过遗嘱排除其继承权,法院若查明子女存在长期不闻不问、拒不承担赡养费用甚至虐待遗弃等行为,也可依法认定其丧失继承资格 [10]
多彩活动敬老爱老迎接九九重阳节 民生保障为老年人织密“幸福网”
央视网· 2025-10-29 10:49
菏泽市成武县文亭街道党委委员李胜称:"我们就发现大量的退休群体有人生价值发挥余热的这种渴望,组建了四支志愿服务队伍,主要 从事教育、医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还有一些助餐。" 江苏宿迁宿豫区豫新街道庐山社区开设辅具租借便民服务点,通过免费租借、便捷申请、送货上门等暖心举措,让老人的生活更舒心。 央视网消息: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重阳节前,各地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老年人送去关爱。 在浙江富阳渌渚镇,依托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当地精心策划系列特色活动:或为长辈编织一条围巾,或送上一份自己制作的糕点,又或 者是为他们拍下一张照片,记录最美夕阳红。 在山东泰安岱岳区祝阳镇的井家洼村,演出、健康义诊等上百项活动同时展开,为老人们带来健康的同时送上美好的祝福。 让老人生活更舒心、更安心,不仅体现在重阳节,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多地也有自己的答卷。 山东菏泽成武县文亭街道古城社区面对高龄老人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小老"助"老老"互助养老模式。 在北京市东城区、丰台区的多个养老服务中心,主题讲座、健康义诊、免费上门理发等多样化服务让老人收益颇丰。 而朝阳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医养 ...
广西敬老月“暖心民政·敬老崇老”主题活动举行
广西日报· 2025-10-23 10:47
活动概况 - 2025年广西敬老月主题活动于10月20日在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中心广场举行 主题为“暖心民政·敬老崇老” [1] - 活动通过文艺表演 便民服务 互动问答等形式营造尊老敬老爱老氛围 [1] - 活动由自治区民政厅(老龄办) 公安厅 司法厅 交通运输厅 卫生健康委及广西金融监管局等单位共同主办 [2] 文娱与互动环节 - 活动以欢快歌舞表演拉开帷幕 老年艺术团体与文艺队献上走秀 合唱等节目展现老年人积极向上精神风貌 [1] - 现场围绕老年人冬季锻炼 血压监测 防范诈骗 睡眠健康等话题进行有奖问答互动 参与者踊跃 笑声不断 [1] 产品与服务展示 -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体验区有康养企业集中展示康复辅具 智慧养老产品及助浴助洁等服务 吸引众多老年人驻足体验 [1] - 养老机构设立咨询点 提供政策解读和免费试住报名服务 [1] - 三甲医院专家提供义诊服务 心脑血管 眼科等专科医生为居民进行免费检查 台前排起长队 [1] 志愿服务与法律支持 - 志愿服务区为老人提供智能手机应用辅导 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和智能家居产品使用指导 帮助跨越“数字鸿沟” [2] - 免费理发 小家电维修 眼镜清洗等便民服务点广受欢迎 [2] - 政策咨询服务台工作人员细致解答老年人权益保障 适老化改造补贴等问题 [2] - 针对遗嘱公证 赡养纠纷等需求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与援助 以守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
牢记嘱托答好民生“幸福卷”
陕西日报· 2025-10-23 08:22
就业保障与促进 -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密集举办多场综合类、专场、校园及网络直播招聘会,擦亮“乐业陕西 '就'在三秦”系列招聘品牌 [2] - 培育认定劳务品牌158个,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近400万人,例如“汉中藤编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3] - 从2022年至今年8月,陕西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63.26万人,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4]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因地制宜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例如西安市新城区长乐社区的“饭大爷”老年餐厅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就餐服务 [5] - 不断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助浴、助医等多样化服务 [6] - 推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让社区居民在楼底下、家门口享受方便实惠、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9] 托育服务与“一小”关怀 - 社区托育中心为上班族提供便利,解决孩子照料问题,例如西安市长缨东路社区的居民可将孩子送至社区托育中心 [9] - “一老一小”服务网进一步织牢织密,通过社区便民服务托住稳稳的幸福 [9] 医疗保障完善 - 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共济亲属范围扩大至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提升政策便民实惠性 [10] - 落实全民医保参保计划,截至今年9月,全省基本医保参保3692.18万人,其中职工医保892.5万人、居民医保2799.68万人 [12] 住房与教育改善 -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使群众以低成本改善住房条件,例如安康市汉滨区搬迁群众仅出资1万元即可入住三室一厅新房 [10] -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落实“双减”政策等举措改善教育环境,例如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教学设施得到提升 [11] 社会保障兜底 - 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12] - 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底线 [11][12]
“浙条街 那些年”银发街区10月16日开街
每日商报· 2025-10-17 10:22
银发街区改造与消费场景创新 - 杭州市将中山中路百年老街改造为“银发时尚街区”,引入怀旧老照片展、经典老歌演奏、康养游步道等元素,打造“可看、可玩、可购、可忆”的体验点位 [2][3] - 街区内的喀摩尔餐厅首次推出针对老年人的“银龄膳食”套餐,包括软食、低糖、低盐选项,并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价格优惠,同时设置AI合影区增强互动体验 [2] - 街区同步发布十大“老有意思”银龄消费场景,涵盖安居、颐养、才艺、去处、关爱等多个维度,旨在创造新的老年消费需求 [3] 城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杭州市发布“养老服务全城通吃、通游、通学”项目,老年人凭一张卡即可在全市范围内无障碍享受旅游、餐饮、教育等服务资源,实现从“本地化服务”到“全域通享”的升级 [3] - “全城通吃”项目旨在打破老年助餐的区域和户籍限制,提供5至8折的优惠折扣,打造“一刻钟”舌尖养老圈 [3] - 截至目前,接入“全城通”体系的老年食堂已突破1600家,累计服务老人超过3200万人次,消费总额达到2.7亿元 [3] “敬老月”系列活动与品牌推广 - 杭州市第16个全国“敬老月”重点推出“九个一”系列活动,包括广场活动、集中慰问、养老院院长大会、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推介、书画摄影大赛等,以推广养老服务 [4] - 活动旨在通过集中举办文体赛事、送课活动、科技助老游湖山等方式,提升养老服务品牌的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 [4]
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力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1 08:54
兜底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 基本建成覆盖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 [2] - 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模式转变 [3] 养老服务与老龄工作发展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 [4] - 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15.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 [4] - 全国登记注册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城市建设 [5] 慈善事业与组织发展 - 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6万多家,"十四五"期间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 [7] - 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支持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通过举办"中华慈善奖"和"中华慈善日"活动营造浓厚慈善氛围 [7] 地名管理与文化建设 - 修订施行《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网站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地名数据1480万条调用总量近7亿次 [7][8] - 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