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婚
搜索文档
今天的年轻人为何“懒婚”?
虎嗅· 2025-05-13 13:37
婚姻价值变革 - 中国婚育率下降趋势在2010年后出现巨大变化,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均上涨近4岁[2][5] - 2023年北上广青年理想结婚年龄平均为31.5岁,与日本韩国平均初婚年龄基本持平[6] - 2023年调查显示近七成青年人认同"结婚是个人选择,结不结都可以",青年女性对此认同率高达80%以上,对"结婚总比单身好"的认可率仅10%左右[16] - 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吸引力低于男性,婚姻不再被视作人生幸福的必然归宿[17] 新包办婚姻现象 - 未婚青年对婚姻中爱情含量的期待下降,2023年有超过两成青年明确表示会和不爱但符合标准的人结婚,远高于2001年数据[20][21] - 2023年非常认同"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观点的比例上扬至40%以上,女性达到46.5%[25] - 青年人在婚恋决策中对父母亲友态度的重视程度上升,2023年上海未婚青年女性中有五成认可父母介入婚姻[27] - 长三角地区有近两成婚姻由父母介绍,形成门当户对的"同质婚"模式[32] 婚恋信心与心理状态 - 2023年上海调查显示30岁及以下未婚青年中有五成左右对找到满意结婚对象没有信心,北上广数据综合显示信心不足的青年人超过四成[37] - 婚恋信心不足的青年人往往表现出更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评价[38] - 青年人晚婚不婚被概括为"懒婚",是一种理性选择,背后是婚姻价值变革和在结构性冲突中表现出的疲惫与无力感[39] 结婚困难的三重力量 - **拉力**:社会个体化推动自我实现价值观,消费主义和单身经济发展支持"努力挣钱就能过得好"的生活方式,虚拟恋爱等情感代偿品降低对现实关系的渴望[43][45] - **推力**:择偶标准提高恋爱成本上升,男性在买单文化中计算投入产出比,独生子女家庭备婚协商成本高,出现"两头婚"现象[48][50][51][52] - **拖力**:代际关系既是支持也是束缚,父母通过隐性掌控和爱的操控使孩子缺乏动力建立自己生活网络,部分青年在父母婚姻中看不到美好模板[56][57][58][59]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 青年人对与父母关系满意度比2001年显著下降,反映其期待变高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逼仄[65][66] - 全球范围内出现"成年初显期"过渡阶段,特征为职业身份和亲密关系不稳定,造成焦虑迷茫等"四分之一人生危机"[69][71][72] - 婚姻涉及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程度高的社会,婚姻资源向优势群体集中,性格内向缺乏资源的青年人面临巨大婚恋挤压[73] - 紧密的代际支持缓解青年贫困问题,但青年人也面临更严峻的"关系贫困"问题,缺乏与陌生人交往建立个人支持网络的文化习性[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