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长水土流失
icon
搜索文档
摆脱手机式童年,堵和疏要结合好
环球网· 2025-07-22 17:22
手机式童年的现象与影响 - 暑期是家长与孩子围绕手机使用权产生冲突的高峰期,传统管控方法如藏手机、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等效果有限 [1] - 与80后、90后鲜活生动的童年记忆相比,Z世代孩子的童年更多存在于屏幕之后,以玩耍为主的童年被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取代 [1] - 手机式童年会削弱孩子的情感感知与表达能力,并使其认知发展陷入浅层化与片面化的困境,甚至改写其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 [1] 手机式童年的成因 - 家庭、社会环境与教育体系等多股力量共同导致手机式童年的出现,部分家长将智能手机视为育儿神器,存在物理在场、情感缺席的现象 [3] - 短视频的快感即时反馈和算法推送对儿童具有强大诱惑,而应试教育下学习被视为任务,游戏则提供了更简单的成长路径 [3] - 对当代儿童而言,手机是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的社交刚需,强行剥夺使用权可能引发激烈对抗 [3] 应对手机依赖的解决方案 - 关键在于在现实中构建更具吸引力的社交场景,如体育运动、研学活动,以提供虚拟社交难以替代的现实气息和立体情感联结 [4] - 家庭教育层面,家长需以身作则减少手机使用,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并从科技依赖转向教育自觉,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4] - 学校教育层面,需从禁止管理转向成长引导,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 社会教育层面,应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监管不良内容,督促平台优化算法并开发优质未成年人内容,同时通过构建15分钟儿童友好出行圈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