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销假销劣

搜索文档
北京海淀检察数智赋能打击销假销劣违法犯罪
环球网· 2025-03-25 12:45
案件数量与涉案人员 - 近三年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刑事检察案件213件457人 [1] 犯罪手法与特征 -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生活服务类平台和电子支付平台实现宣传引流、交易达成及费用支付 形成加密式片段式电子数据加大监管及办案难度 [1] -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在衣食住行领域多发 利用年份生肖或特供专供等标识欺骗误导消费者 或用天然成分膳食纤维等掩盖有毒有害成分添加 或以副厂下线等概念混淆假冒伪劣 [2] - 短视频与直播电商催生售假新形式 通过分享生活打造人设博取关注后售卖假货收割粉丝 例如张某某案通过虚构清华大学学霸身份销售假冒文创产品涉案金额74万余元 [2] - 犯罪分子通过简称谐音等黑话在即时通讯工具沟通 或利用多个不同属性功能网络平台完成售假过程 [2] 执法措施与成效 - 检察机关与公安分局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合作机制 依托销假销劣类投诉涉刑线索未移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动12345投诉线索落地 [3] - 市场监督部门对7个经营主体进行行政处罚 查处假货700余件罚款27.9万元 两件案件被刑事立案 [3] - 公安机关移送衍生案件8案22人 追赃挽损130万余元 权利人获得损失赔偿23.5万元 [3] - 案件审查依托资金状况证据和网络通信记录证据两必审模式 提高检察官专业证据审查能力 [3] - 依托数据审查员和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办案机制破除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壁垒 [3]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检察机关运用DeepSeek等国产AI大模型开展数据治理 积极探索数字产业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 [3] - 务实有序推进相关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监督模型的推广应用 不断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