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旅游
搜索文档
一生执着出片的中国人,到底要出啥?
36氪· 2025-05-05 21:25
旅行行为趋势 - 五一小长假期间,国内热门城市如北京、成都、上海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成为主要旅行目的地,部分游客采用"请四休十"拼假方式避开高峰 [3] - 春节、五一、十一是一年仅有的3次小长假,春节主要用于家庭团聚,因此真正可用于个人旅行的时间仅剩2次 [4][5] 过度出片现象 - 旅行者过度追求"出片"导致有效旅行时间被压缩,例如日本箱根水上鸟居打卡需排队30分钟至1小时,拍照15分钟,导致70个景点中仅能完成少数 [9][12] - 研究表明旅行者因预先设定"模板化"拍照目标,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削弱与目的地的真实互动 [14] - 2020年美图秀秀数据显示节假日用户活跃度比平时高135%,65%用户为"自己"修图,修图高峰集中在午间12-13点和晚间19-20点 [17] 社交影响与冲突 - 打卡行为易引发同行人矛盾,如因拍照质量差导致争执或财产损失(如踩碎手机),甚至与其他游客冲突(如占位打架) [19][22] - 网红打卡点对当地居民造成干扰,例如法罗群岛5万居民年接待11万游客,摄影爱好者侵入私人领地影响正常生活 [22] - 部分目的地采取限制措施:法罗群岛实施"维护关闭"活动,泰国皮皮群岛和菲律宾长滩岛实行游客禁令,日本京都祇园禁止游客拍照 [23] 社交媒体驱动 - "种草—打卡"模式形成心理呼应,游客因博主推荐前往网红点,即使发现实际场景与宣传不符仍坚持修图传播 [28][29] - 照片成为构建理想化身份的工具,B站Up主指出旅行目的从"为自己游"异化为展示社会地位(如中产避免阶层滑落) [30] - 维也纳"无标签"活动通过禁用手机、使用一次性相机,促使游客减少社交媒体依赖,提升真实体验 [36][38] 旅行体验优化案例 - 法罗群岛"志愿游客"模式吸引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的游客,通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获得原生态体验 [33][34] - 研究者建议减少程式化拍照,关注当下体验(如博物馆深度参观、与当地人交流),提出"出片—少就是多"理念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