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托育行业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托育机构一边建一边倒 急于寻求第二曲线自救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13:2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托育行业面临"建设与闭店并存"现象,2023年托位实际使用率仅为46.7%,超七成机构亏损[1][6] - 全国托位数突破600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4.2个托位,接近2025年每千人4.5个的目标[1][10] - 私营托育机构受普惠托育和公办幼儿园挤压,生源不足导致满员率低,如小企鹅成长馆仅20个孩子,远低于45人的满员容量[4][5] - 行业成本压力显著,房租和人工成本占总收入75%以上,小企鹅成长馆月成本13万-18万元,收入仅3.8万-4万元[4][5][6] 企业经营案例 - 小企鹅成长馆从12家缩减至1家,累计亏损800万元,负责人变卖房产仍负债300万元[1][3][5] - 杭州公建民营机构童乐幼幼投入超1000万元,仍有400万元亏空,关停3家机构[7][11][12] - 成都新鸿麦芽采用社区控股混改模式,9个月收回投资成本,将家庭服务周期从1.5年延长至5-6年[12] - 郑州谢耿直12家直营园聚焦中高端市场,ToB端业务盈利强劲,团队效率相当于400人幼教团队[13] 政策与标准化进展 - 杭州发布全国首个《托育机构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团体标准,推动行业专业化转型[2] - 公建民营机构补贴存在滞后性,如北山街道托育园改造超预算,补贴次年结算且条件严格[8] - 部分地区托育资源布局失衡,有的区域"货比三家",有的"一位难求"[9] 转型与创新模式 - 机构普遍探索"第二曲线",如小企鹅成长馆拓展早教、夏令营等业务,收入依赖延伸服务[5][6] - 童乐幼幼采用"1+1+X"模式,托育服务仅占30%营收,40%来自课后培训等增值服务[11] - 行业向"差异化服务矩阵+多元化业态组合"转型,强调在专业能力范围内生态延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