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外包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打工人比欧美“累”很多?
虎嗅· 2025-10-14 20:43
海外咨询行业用工模式 - 以麦肯锡为代表的战略咨询公司仅是咨询行业的一类,海外咨询公司分类广泛,存在许多小型技术咨询公司[1] - 在澳大利亚或欧洲等发达国家,由于大型基建项目稀缺(如十年八年才修条新地铁或盖座新大桥),公司难以长期高薪聘用专业技术人员[3][4] - 这些小型咨询公司类似于中国的“技术外包公司”,项目公司通过短期聘任方式向咨询公司“借调”技术人员,按年、月或周付款[2][5][6] - 技术人员以咨询公司员工身份外派至项目组,项目结束后返回原公司,形成“灵活用工”模式[7][8] - 技术人员基础薪资不高,但参与实际项目时可获得可观提成,部分优秀员工会借此机会向甲方跳槽以谋求更高更稳定的薪水[8][9] 中日传统用工模式特点 - 中国和日本的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中,员工与公司绑定,实行长期雇佣制[11][14] - 日本企业有明确的“年功序列工资制”,按入职年限分层,年龄越大工资越高,鼓励员工干到退休[12] - 中国体制内和国企类似日本,通过赋予员工三年、五年、十年乃至终身劳动合同来维持稳定,即使员工技能与公司战略不匹配也会尽量安排工作[14][15] - 该模式下员工对公司忠诚度较高,关键项目信息依赖“人”来传承,而非文件[16] - 中国过去几十年各行业项目需求庞大,企业习惯长期雇佣技术人员,完成A项目后继续投入B、C项目[17] 海外项目制用工特点 - 西方发达小国项目稀缺,公司为单一项目长期聘用技术人员成本过高,因此技术人员跟随项目流动而非固定公司[18][19] - 技术人员依赖专业技能,对特定公司忠诚度有限,有时会故意留坑或知情不报[20] - 公司高度依赖标准化“文件”而非“人”来沉淀和传承项目资料,技术文档要求极高,需反复修改以确保通俗易懂[21] - 从LinkedIn履历可见,海外技术人员通常拥有多段短期工作经历(每段几个月至几年),罕见十几年在同一家公司的情况[22][23] - LinkedIn个人主页重点展示技能、教育经历和项目经验,类似实时更新的简历,体现“人随项目走”的逻辑[24][25] - 技术人员可作为远程支持、驻场人员或“分包商”(subcontractor),项目结束即解约,类似高级劳务市场[26] 中国用工模式演变趋势 - 随着中国投资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企业无限扩张、长期编制内保留技术人员的局面正发生改变[30] - 各类人才平台兴起,技术外包增多,互联网大厂已广泛将流程性业务或后台服务外包,部分因信息隔离方便且能保护核心机密[31][32] - 制造类企业在生产端大量外包,但研发端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大型国企和政府因政治和安全考量转变最慢,但受财务压力也在缓慢向灵活用工方向调整[33][34] - 未来技术人员将分化:少量核心骨干留在大企业或研究院保障项目连续性;更多人员采取“接活”模式,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技术个体户”[36] - 工程师等专业人员从“铁饭碗”走向“自由接单”,企业将更重视标准化文档管理和云平台建设,减少对“人”的依赖[37] - 国外已有成熟技术人员网络接单平台,国内淘宝等平台也存在技术咨询兼职,一事一议直接谈价,技术人员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个体IP”维护[38][39] 用工模式与文化差异关联 -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员工感觉比欧美更累、加班文化盛行,部分原因与用工方式相关[41] - 职员与公司绑定关系越强,公司领导议价权越大,员工越易被加班文化和付出文化裹挟,甚至自愿加班显示忠诚[42] - 项目制用工下,员工作为“分包商”与雇佣公司关系薄弱,灵活度高,双方按合同办事,不易形成强制加班[43] - 这体现了集体文化与个人文化、强绑定劳动制度与松散项目制的区别[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