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算法滥用
icon
搜索文档
莫让价格套路给“双11”优惠打了折
证券日报· 2025-10-22 00:23
文章核心观点 - 电商行业在“双11”期间存在由技术算法滥用和商业策略跑偏导致的价格乱象,包括针对不同用户和不同时间的差异化定价以及复杂的优惠套路,这些行为侵蚀了消费信任并影响了市场健康 [1][2][3] 技术算法应用 - 电商平台通过抓取用户浏览记录、消费能力和购买频次等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实施差异化定价,将高消费能力和高复购率用户标记为“溢价接受者”使其支付更高价格 [2] - 平台普遍采用动态定价系统,通过API实时抓取库存、竞品价格和用户行为数据,以分钟级的频率调整价格,导致价格频繁跳动 [2] - 动态定价系统在库存低于阈值时自动提价,并在竞品降价时触发价格防御机制,这是造成“不同时不同价”现象的主要原因 [2] 商业策略与定价机制 - “双11”价格体系通过满减、优惠券、定金膨胀等多层优惠叠加,人为制造价格迷雾 [3] - 商家常采用“先涨后降”套路,例如将电视原价1899元先涨至2799元,再通过满减制造“立减650元”的假象,使实际售价仍高于原价 [3] - 预售机制存在设计缺陷,部分商家设置“预售期高价、现货期低价”的差异化策略,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常发现实际优惠低于预期,且价保服务因限制条件多而难以有效使用 [4] 行业监管挑战 - 监管机构已将通过算法实施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列为重点治理类别,但平台常以“新老用户权益差异”或“会员等级不同”为由规避监管,加大了执法判定难度 [3] - 监管效能的制约因素包括对是否构成“杀熟”的判定难度加大,以及现有规则在应对动态定价边界和“同等交易条件”判定标准方面的不完善 [3][4] 对行业生态的影响 - 价格乱象不仅消解了单次促销的效果,更在侵蚀整个消费生态的健康根基,对消费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4] -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信心的下滑可能影响市场繁荣和消费潜力的释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