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革命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锻造穿越周期的耐心资本?——读《柏基投资之道》
上海证券报· 2025-11-24 02:02
公司历史与业绩表现 - 柏基投资始创于1908年,总部位于苏格兰爱丁堡,历经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石油危机、互联网泡沫和金融海啸等重大历史事件而屹立不倒[4] - 公司最初是一家律师事务所,1909年成立海峡抵押投资信托基金,即旗舰产品苏格兰抵押贷款投资信托基金(SMT)的前身,意外进入投资领域[6] - 自21世纪初以来,通过长期全球成长策略实现卓越回报,SMT近20年总回报达13.64倍,年化回报率约13.88%,显著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的3.85倍和6.98%年化回报,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6.75倍和10.02%年化回报[5] - 2000年詹姆斯·安德森接任SMT基金经理,主导公司转型,其任职21年间SMT年回报率达12.9%[8][9] - 公司从一间小律所发展为管理超过2.1万亿元资产的全球巨头[5] 投资哲学与策略 - 核心策略为长期全球成长策略,以自下而上选股逻辑,全球发掘受益于技术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型企业[8] - 投资哲学基于第一性原理,从供求关系根源寻找失衡机会,如云计算需求爆发催生亚马逊AWS,电动车需求觉醒催生特斯拉[12] - 将成长企业分为三类:变革型成长企业(如特斯拉重塑汽车业)、活力型成长企业(如美团整合本地服务)、持久型成长企业(如可口可乐)[12] - 评估企业时更关注定性评估,重点理解企业如何在5年内获得高回报,而非精确计算内在价值[12] - 特别关注企业的两个核心特质:远见和适应力,并重视创始人或管理层的经营动机[13] 公司治理与制度 - 采用无限责任合伙制,合伙人既是管理者也是所有者,对公司承担无限责任,利益与长期业绩深度绑定[10] - 没有外部股东压力、年度资产增长目标、短期考核指标及基于短期表现的奖励,确保长期主义一致性[10] - 投研流程注重长期视角,研究框架考虑未来5至10年企业基本面变化,刻意忽略市场短期波动[10] - 研究团队会问“这家公司1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而非“下个季度业绩会怎么样?”[10] 投资方法论与工具 - 构建“尽调十问”评估框架,问题包括销售收入能否5年翻番、公司10年后变化、可持续竞争壁垒、企业文化差异性、用户喜好与社会贡献、盈利水平与趋势、资本分配方式、市值增长5倍潜力、市场低估原因等[14][15][16] - 借助欧拉图重构投资组合分类逻辑,引入“魔鬼代言人”矫正认知偏差,构建“观察—调整—决策—行动”动态迭代模型[16] - 重视与学术界合作,获得未来10至20年行业洞见,思想来源包括圣塔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收益递增经济学、贝塞姆宾德教授的“极端赢家”研究、佩蕾丝的技术革命周期理论等[18][19][20] 关键投资案例与布局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逆势买入百度、腾讯等企业,SMT在2009年获80%回报,抹平上年亏损[9] - 近20年重仓企业包括亚马逊、特斯拉、英伟达、阿斯麦、奈飞、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多为早期投资者并长期陪跑[9] - 持有亚马逊超过20年,看重其长期布局和适应力,尽管公司曾因投资新业务而账面亏损[13] - 基于收益递增理论重仓特斯拉,认可其充电网络的网络效应和锁定市场潜力[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