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争和自由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烽火年代的战鼓(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1
电影《风云儿女》历史意义 - 影片诞生于1935年5月,以抗战时期青年诗人辛白华与好友梁质夫流亡上海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为主线,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烽火象征 [1] -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影片中唱响,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中华儿女在历史关口挺起脊梁 [1] - 影片意义超越电影本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血肉长城"的悲壮,也是精神的传承者让"起来"的呼声永不消逝 [1] 创作背景与过程 - 上世纪70年代夏衍亲述影片诞生史:白色恐怖下利用电通公司开展左翼电影运动,1934年田汉完成故事后由夏衍改写成剧本,许幸之执导拍摄 [2] - 田汉在开拍前期因"宣传赤化"被捕,于狱中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写在香烟纸背面带出;聂耳主动请缨谱曲,用激昂旋律体现歌词的勇毅精神 [2] - 聂耳完成谱曲后不久在日本溺亡,年仅23岁;这种政治高压下的集体创作证明艺术可突破禁锢成为抗争精神的载体 [2] 艺术表现与主题 - 影片以隐喻手法表现"危险—觉醒—前进"的抗日主题,主角辛白华从沉迷爱情到投身战场的转变隐喻中华民族从麻木到觉醒的心路历程 [4] - 长城意象贯穿全片呼应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抗战决心;虽创作略显青涩但大胆尝试音乐叙事,《铁蹄下的歌女》以哀婉衬悲壮,《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引共鸣 [4] - 彰显"影以载道"精神,体现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而非艺术家的独吟 [4] 社会影响与传承 - 1950年北师大附中学生听到国歌激动不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校师生纷纷要求参军,最终4名学生被批准赴朝,如影片主角般昂首奔赴前线 [4] - 朝鲜战场上将士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保家卫国信念,许多战友践行"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将生命留在异国土地 [5] - 2011年创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14年来累计邀请102个国家1007名中外青年电影人完成1000余部中国文化纪录短片 [5] 国际传播与当代价值 - 2021年土库曼斯坦导演通过"看中国"项目创作短片《新中国之歌》,用定格动画重现《风云儿女》诞生历程及《义勇军进行曲》世界传播故事 [6] - 1940年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制作英文专辑,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精神纽带之一 [6] - 影片展现跨国界、跨代际的抗争精神,呈现人类对自由、尊严、正义的普遍追求;英语版国歌传播助力中外观众理解中国历史与精神 [6] 核心价值定位 - 影片是烽火年代的战鼓与和平时代的明镜,能量穿越古今国界,激励中华儿女也感动爱好和平的人们 [5][7] - 作为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剂"与和平年代的"清醒剂",其价值超越具体历史情境,提醒时代需铭记"最危险的时候" [7] - 台前幕后交织无畏热血,在代代诠释中获得新生,促使当代观众与先辈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