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抗战遗迹滋养桂林文脉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32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广西桂林市,刻在七星岩洞壁的这句标语穿越时光,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不已。 "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秀甲天下的桂林拥有岩溶洞穴3000多个,为战时的人们提供了天然庇护。东普 陀山西侧山腰的七星岩洞如今是著名旅游景点,在过往桂林艺术节期间,这里也是热闹独特的"洞剧 场"。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先后涌现各类书店、出版社近200家,各类文艺机构100多个, 另有10多个剧院和电影院。这些文化团体和文艺团队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报告会(讲 座)、座谈会、研究会、展览会、音乐会、戏剧演出、街头宣传等,十分活跃。皖南事变之前,几乎每 周都有时事或学术报告会,还有音乐会和文艺晚会,每月都有新的剧目上演,每季都可看到新的展出。 这种盛况,在1944年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时达到了高潮。 看戏是当时主流的娱乐方式。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桂系军阀为了搜刮民脂民膏,成立所谓"筹饷 公司",大开烟馆、赌场,用演戏来招徕烟棍赌徒,"赌戏"大行其道。"我们决不能让拥有大多数观众的 旧戏,始终与抗战不发生关系。"受邀主持桂剧改革工作,欧阳予倩影响最大的3出戏《梁红玉》《木兰 从军》《 ...
另一种形式的燃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书籍核心信息 - 书籍名称为《绿色的火焰》,作者张庆国,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 - 该书是一部以抗战大后方为背景,全景式叙述文化抗战活动的非虚构作品 [2] - 书名灵感来源于诗人穆旦(西南联大步行团成员)在途中创作的诗歌《春》中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5] 内容与叙事手法 - 作者严谨挑选了建筑、教育、文学、戏剧、出版及文物保护等不同领域和地域的内容作为书写对象 [2] - 通过刻画个体的经历与选择,由点及面地串联起事件与时代背景,书中涉及的文化活动当事人近百名 [2][3] - 叙事结构包含两条河流:一条是历史事件的宽阔记忆之河,另一条是作者行走中国的涌动现实之流,两者相互交织 [4] 创作过程与研究 - 作者进行了大量实地寻访,以宛平城为起点,足迹遍及15省25地 [4] - 创作基于100多天的田野调查,作者写下15万字的调查日记,并整理出50万字的采访录音 [4] - 创作方法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构建作品骨架,并以克制的文学想象填充作品血肉 [4] 书中描绘的具体人物与事例 - 描绘了梁思成在应县木塔68米塔尖进行测绘的场景 [3] - 记录了《大公报》编辑王芸生从茶叶铺伙计蜕变,并在山洞中坚持办报的事迹 [3] - 提及故宫文物南迁至乐山时,安谷乡乡长刘钊主动腾出当地庙宇祠堂及自家住宅用于文物存放 [3] - 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在铁皮顶教室培养学生,以及竺可桢带领浙江大学进行5次迁移的历史 [2] - 记述了冼星海在延安指挥《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时,创新使用煤油桶、铁勺等物品充当乐器的场景 [2]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64场在广西桂林举办
经济日报· 2025-10-24 05:43
活动概况 - 第164场“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于10月23日在广西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 [1] - 活动由中宣部宣教局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 [1] - 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 [1] 演讲核心内容 - 演讲主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及其意义》 [1] - 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重大贡献 [1] - 通过丰富史料文献与鲜活案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文化抗战的历史作用 - 文化战线以笔为枪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 [1] - 文化抗战点燃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 [1] -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理论政策和广大军民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 [1] - 文化抗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永安举行
新浪财经· 2025-10-20 14:06
活动概况 - 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近日在福建永安举行 主题为邹韬奋与文化抗战 纪念韬奋130周年诞辰 [1][3] - 活动由上海韬奋纪念馆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邹韬奋研究专业委员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韬奋研究院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 [5] 历史背景与意义 - 福建永安是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7年半之久 [3] - 抗战时期永安先后成立大小出版社39家 编辑单位近20家 新闻通讯机构4家 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 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出版之城 [3] 研讨内容与学术观点 - 学者主旨发言围绕韬奋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贡献 生活书店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抗战时期的坚守 邹韬奋以新闻为业的志趣与手艺 [3] - 分组研讨主题包括抗战出版物专题 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精神专题 生活书店事件与记忆专题 [5] - 多篇论文深入分析《抗战》三日刊 《全民抗战》的办刊特色和民众动员策略 [5] - 有研究以当代韬奋记忆特征的流变与线上韬奋数字记忆空间为主题 采用量化分析手段 数据翔实 结论新颖 [5] 活动成果与影响 - 研讨会现场展映了纪录片《邹韬奋・笔走惊雷》并举行了韬奋书屋揭牌及赠书仪式 [5] - 韬奋研究的新生力量日益形成 新兴的研究方法与视角为韬奋研究领域再添活力 [5]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寄语青年记者: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12:20
公司历史与传承 - 国际新闻社(国新社)于1938年由周恩来指示,由记者范长江和出版先驱胡愈之等在武汉筹办,同年11月在桂林设立总社[3] - 国新社当时向国内外150多家新闻机构供稿,在国民党的舆论封锁中传递社会真相[3] - 国新社是中国新闻社(中新社)的前身,中新社传承了国新社的红色基因[5] 行业传播策略与影响 - 战时的舆论战场与军事战场同样重要,通过让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以争取国际支持[3] - 媒体先辈们坚持实事求是、及时传播的原则,报道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国内抗战进展及日本侵略者行径,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声音[5] - 在新时代,公司以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5]
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永安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7:50
研讨会基本信息 - 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在福建三明永安举行 [1] - 会议主题为“邹韬奋与文化抗战——纪念韬奋130周年诞辰” [1] - 吸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与 [1] - 会议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邹韬奋研究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五家机构联合主办 [4] 邹韬奋历史地位与贡献 -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记者、出版家和革命活动家,出生于福建永安 [3] - 其是新闻出版界唯一被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代表人物 [3] - 以他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个人最高荣誉 [3] - 邹韬奋被评价为“以文字唤醒民族精神的文化战士” [3] 研讨会核心议题 - 会议围绕邹韬奋在文化抗战中的历史贡献、新闻思想、出版理念、社会活动及其当代启示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交流 [3] - 旨在追寻韬奋先生的精神足迹,回顾红色出版事业的奋斗历程,弘扬出版人群体的爱国精神与时代担当 [3] 永安抗战文化背景 - 永安被誉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7年半之久 [3] - 许多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永安,39家出版社、13家报纸、150余种刊物在此应运而生 [3] 文化合作与传承 - 上海与三明对口合作正深入展开,2023年6月永安与上海韬奋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 [3] - 合作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播,通过联合整理史料、合作举办主题展览等形式传承邹韬奋先生的文化理想 [3] - 上海韬奋纪念馆将继续推出出版物与专题展览,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推进传播方式创新 [3] - 会议期间举行了“韬奋书屋”揭牌仪式和图书捐赠活动 [4]
台胞走进四川追寻文化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6:47
活动背景与核心目的 - 举办2025"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旨在让台湾年轻一代了解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增强民族认同[1] - 活动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及台湾光复80周年,具有特殊纪念意义[1] - 参与者包括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和自媒体人,通过探访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机构旧址,共寻文化抗战记忆[1] 李庄的历史角色与文化贡献 -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与重庆、昆明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10余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2] - 李庄通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为内迁机构提供了全面支持,科学家和文化学者在此云集直至1946年[2] - 李庄是文化抗战的代表性城市,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其精神体现在"头可断,学术不能断;家可破,国不能亡"的坚守中[2][3] 台湾青年的参访体验与认知变化 - 台湾青年表示在岛内很少有机会接触全面的抗战历史,到大陆实地参访后深受感动,甚至落泪[3] - 参访让青年真切体会到全民族抗战的不屈力量,并对学者们在战火中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表示敬佩[3] - 台湾的抗战历史教育较为简略,教科书中内容被简化,通过大陆参访能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历史[7] 抗战历史中的两岸联结与四川贡献 - 台湾在被日本侵占的半个世纪里,抗日斗争从未停歇,抗战胜利直接导致台湾光复,这对台湾人意义重大[3][6] - 抗战时期四川创造了出钱最多、出物最多、出力最多的纪录,派出300多万人赴前线,承担全国1/3的粮赋和50%的财政支出[4] -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不少文物曾在李庄暂存,这些文物见证了两岸的历史联结,文化纽带割不断[7] 历史传承的当代意义与挑战 - 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不容遗忘,先辈们的文化坚守和爱国情怀需要年轻一代传承下去[7] - 当前存在操弄"去中国化"和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现象,需通过两岸交流反制历史虚无主义,让中华文化在青年心中延续[8] - 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精神以实现民族富强共同奋斗[8]
专心在一口井里打水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电视剧《阵地》核心内容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创作的电视剧《阵地》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 [1] - 电视剧植根于1938年至1944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历史 [1] - 故事聚焦以夏衍、田汉、巴金、茅盾、郭沫若等为代表的200多位文化名人 展现其以文化为武器的特殊抗战运动 [1][3]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文化名人通过文章、诗歌、演讲、话剧等文化形式进行抗战 如夏衍担任《救亡日报》总编通宵写稿并徒步送稿 音乐家张曙在敌机轰炸下坚持创作 [2] - 相关文化作品如话剧《一年间》《秋声赋》演出时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高呼"还我河山" [2] - 文化抗战运动被描述为在至暗时刻替民众缝合破碎自信 凝聚力量和希望的"绷带和血浆" [2] 创作手法与团队背景 - 电视剧采用散点结构手法进行叙事 重于对200多位历史人物的戏剧书写 追求"形散神聚"的效果 [3] - 编剧曾创作闽西"三绝"(《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等红色题材作品 [3] - 创作理念强调编剧需深入历史记录 找到与革命先烈同呼吸的神往之感 使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3]
山河印记·作品背后的抗战故事丨“中国话剧的圣殿”:文化抗战 薪火相传
新华网· 2025-09-16 15:53
历史背景与意义 - 公司诞生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汇集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导演和演员 [1] - 公司在战火中坚持文化抗战,通过上演众多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鲜明地表达了期盼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 [1] 当前发展与传承 - 公司通过复排经典剧目、打造戏剧文化风貌区等工程,继续向世人诉说波澜壮阔的历史 [5] - 公司展现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文艺所迸发的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5]
山河印记·作品背后的抗战故事|“中国话剧的圣殿”:文化抗战 薪火相传
新华社· 2025-09-16 14:44
历史背景与意义 - 抗建堂诞生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大量知名作家、导演和演员聚集在重庆 [1] - 众多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在该地上演,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在战火中坚持文化抗战、期盼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 [1] 当代传承与发展 - 当前抗建堂通过复排经典剧目和打造戏剧文化风貌区等工程,持续向公众展示历史 [5] - 这些举措展现了在烽火岁月中,文艺所迸发出的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