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战

搜索文档
抗战记忆,镌刻在历史丰碑
长江日报· 2025-09-03 10:07
巍巍武汉,跨越两江,三镇鼎立。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抗战烽火虽已远去,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那一幕幕的义勇壮举,永被铭记;英雄人民的英雄 气、民族魂,永存于城市中,永在人们心中激荡。 永记文化抗战激情 今天,中山公园的苍劲松柏见证着抗战胜利的丰碑;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记录着发生在城市上空的激战;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青砖墙,镌刻着一支 抗战铁军的记忆;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电报机,到贯穿汉口东北街区的"英雄轴线"路名……在武汉,抗战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城市呼吸 的集体记忆。这座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英雄城市,始终昭示: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东门进入,沿着郭沫若路前行,便能看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一座两层砖木西式楼坐北朝南,紧依凤凰山,矗 立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每一处抗战旧址,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们饱经风霜,诉说着武汉的不屈抗争与热血豪情。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 成立,周恩来任副部长。政治部第三厅设于昙华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选登
人民日报· 2025-09-03 07:38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随着抗战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出 来。《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日宣传剧中一出著名的街头 剧,演遍大江南北,激起广大民众抗敌救国的热情。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刘汉兴参军"组照是中国抗战摄影史上的经典。刘汉兴 (左三)报名参军时也就20岁出头,在一次激战中,被敌 人的流弹打穿了右腿股骨。他咬着牙,忍着疼,艰难地揪 着骡子尾巴找回了部队,后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而退伍。 回乡后,他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动员三弟、四弟、侄子都 参了军。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 拥军支前 英勇杀敌 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英勇杀敌 新四军向日、伪军发起反攻。 英勇杀敌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图为中国军队在上海闸 北环形工事内向日军射击。 英勇杀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向东南亚推进。为配合 美、英、荷在东南亚的战略防御,应盟军请求,中国派 出远征军10余万兵力入缅参战。 血脉相连 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华侨白雪娇(又名白雪樵)因顾 虑家庭阻拦,在给父母留下了一封告别信后,化名"施夏 圭"随南侨机工队回国 ...
焦点访谈|文化抗战凝聚成钢铁力量 为全民抗战筑牢精神堡垒
央视网· 2025-08-29 22:47
文化抗战背景与意义 - 日本侵略者实施文化摧毁和精神奴役 包括轰炸文化机构如上海商务印书馆(远东最大出版社)和南开大学 战争期间中国80%大学遭日军轰炸 [5] - 日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要求中国民众效忠天皇 试图斩断中华文化根脉以实现殖民化目标 [7][9] - 文化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彻底灭亡中国 [9] 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理论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需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强调动员方式要贴近群众 [11] - 1940年毛泽东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三大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为抗战文化提供理论纲领 [11] -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 [13] 文化抗战实践形式 - 各根据地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沂蒙山区设识字牌 晋绥边区教学结合抗战内容 陕北说书弹唱革命故事 [15] - 1938-1945年根据地群众识字率大幅提升 政治动员从"没人听"转变为"抢着学" [15] - 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根据地 创作《白毛女》等反映抗战的群众文艺作品 [17] 抗战文艺作品与传播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1939年在延安创作完成并传唱全国 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 [1][3] - 《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创作于晋察冀边区 通过歌曲传播团结抗战理念 [19] - 建立群众文艺团体(剧团/歌咏队/宣传队) 通过演出动员群众参军抗日 [21] 舆论宣传体系构建 - 《大众日报》1939年创刊于沂蒙山区 以"动员人民抗战"为使命 社论文章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 [21][23]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开播 使全国直接收听中国共产党声音 [25] - 清凉山汇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 形成电波与铅字结合的完整抗战宣传体系 [27] 文化抗战成效 - 晋察冀根据地97%民众对抗战政治术语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21] - 文化战线工作既教育鼓舞群众 又体现斗争战略与策略结合 转化为全民族抗战动力 [21] -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成为军事和文化双领域的中流砥柱 [27]
烽火年代的战鼓(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1
电影《风云儿女》历史意义 - 影片诞生于1935年5月,以抗战时期青年诗人辛白华与好友梁质夫流亡上海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为主线,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烽火象征 [1] -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影片中唱响,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中华儿女在历史关口挺起脊梁 [1] - 影片意义超越电影本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血肉长城"的悲壮,也是精神的传承者让"起来"的呼声永不消逝 [1] 创作背景与过程 - 上世纪70年代夏衍亲述影片诞生史:白色恐怖下利用电通公司开展左翼电影运动,1934年田汉完成故事后由夏衍改写成剧本,许幸之执导拍摄 [2] - 田汉在开拍前期因"宣传赤化"被捕,于狱中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写在香烟纸背面带出;聂耳主动请缨谱曲,用激昂旋律体现歌词的勇毅精神 [2] - 聂耳完成谱曲后不久在日本溺亡,年仅23岁;这种政治高压下的集体创作证明艺术可突破禁锢成为抗争精神的载体 [2] 艺术表现与主题 - 影片以隐喻手法表现"危险—觉醒—前进"的抗日主题,主角辛白华从沉迷爱情到投身战场的转变隐喻中华民族从麻木到觉醒的心路历程 [4] - 长城意象贯穿全片呼应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抗战决心;虽创作略显青涩但大胆尝试音乐叙事,《铁蹄下的歌女》以哀婉衬悲壮,《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引共鸣 [4] - 彰显"影以载道"精神,体现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而非艺术家的独吟 [4] 社会影响与传承 - 1950年北师大附中学生听到国歌激动不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校师生纷纷要求参军,最终4名学生被批准赴朝,如影片主角般昂首奔赴前线 [4] - 朝鲜战场上将士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保家卫国信念,许多战友践行"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将生命留在异国土地 [5] - 2011年创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14年来累计邀请102个国家1007名中外青年电影人完成1000余部中国文化纪录短片 [5] 国际传播与当代价值 - 2021年土库曼斯坦导演通过"看中国"项目创作短片《新中国之歌》,用定格动画重现《风云儿女》诞生历程及《义勇军进行曲》世界传播故事 [6] - 1940年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制作英文专辑,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精神纽带之一 [6] - 影片展现跨国界、跨代际的抗争精神,呈现人类对自由、尊严、正义的普遍追求;英语版国歌传播助力中外观众理解中国历史与精神 [6] 核心价值定位 - 影片是烽火年代的战鼓与和平时代的明镜,能量穿越古今国界,激励中华儿女也感动爱好和平的人们 [5][7] - 作为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剂"与和平年代的"清醒剂",其价值超越具体历史情境,提醒时代需铭记"最危险的时候" [7] - 台前幕后交织无畏热血,在代代诠释中获得新生,促使当代观众与先辈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