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影《风云儿女》
icon
搜索文档
团结一心 他们用光影声画“为抗战而呐喊”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10:10
电影《风云儿女》的历史意义 - 作为中国最早反映抗战主题的故事片之一 于1935年由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1] - 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旋律激励中华儿女奋勇抗争 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 讲述东北青年从流亡到觉醒投身抗战的故事 反映民族命运转变历程 [3][8] 电影创作背景与团队 - 剧本由田汉创作故事梗概和主题歌词后被捕 由共产党员夏衍接力完成剧本改编 [6] - 在特务监视下秘密拍摄 由许幸之执导、吴印咸掌镜 形成"电影敢死队"创作模式 [8] - 通过长城意象和民众拿起武器的群像 象征全民族抗战决心 [8] 抗战电影的社会影响力 - 电影作为当时最具魅力的媒介 通过影像具象化呈现战争现场 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 [4] - 《风云儿女》上映后迅速成为表达全民共赴国难意志的时代强音 发挥艺术动员作用 [10] - 与《桃李劫》《狼山喋血记》等影片共同形成"不做亡国奴"的全民共识 [12] 电影艺术表达特点 - 采用寓言式表达手法 巧妙传递呼唤抗战的精神诉求 [14] - 特写镜头聚焦母亲含泪双眼、爱国学子诀别家书等细节 组成残酷战争说明书 [12] - 延伸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10]
“起来!”“民族万岁!”的不屈怒吼响彻银屏 | 抗战中的文艺
央视网· 2025-08-28 13:24
电影《风云儿女》历史意义 - 作为中国最早反映抗战主题的故事片之一 在1935年由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通过光影艺术形式实现救亡图存使命 [8][18] - 电影讲述东北青年诗人辛白华从沉沦到觉醒的蜕变历程 其人生转变象征民族命运的缩影 [11][18] - 影片结尾通过人们拿起武器高举火把的群像呼应 汇聚成象征全民族抗战必胜决心的火炬意象 [18] 电影创作背景 - 1934年春田汉创作抗日救亡主题剧本 完成故事梗概和主题歌词后被捕 由共产党员夏衍接力完成电影剧本 [13] - 夏衍 许幸之 吴印咸组成创作团队 在特务监视下秘密完成拍摄 被称为"电影敢死队" [16] - 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旋律和鼓舞斗志的歌词 自90年前首次唱响后持续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3][6] 电影社会影响 - 1935年上映后迅速成为表达全中国人民共赴国难意志的时代最强音 是艺术动员的典范 [20] - 通过寓言式表达和隐喻手法 巧妙传递呼唤全民抗战的精神诉求 激发全民奋起抗战的情绪 [25] - 与《桃李劫》《小玩意》《狼山喋血记》等影片共同形成抗战电影系列 使"不做亡国奴"成为全民共识 [23] 电影艺术价值 - 作为当时最具魅力的媒介形式 电影通过影像具象化将活生生的战场现场转化为光影艺术 对观众产生强大吸引力 [10] - 采用特写镜头对准母亲含泪的眼 爱国学子诀别家书等细节 组成了最具感染力的战争说明书 [23] - 贯穿全片的长城意象与抗战主题紧密结合 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符号 [18]
烽火年代的战鼓(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1
电影《风云儿女》历史意义 - 影片诞生于1935年5月,以抗战时期青年诗人辛白华与好友梁质夫流亡上海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为主线,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烽火象征 [1] -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影片中唱响,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中华儿女在历史关口挺起脊梁 [1] - 影片意义超越电影本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血肉长城"的悲壮,也是精神的传承者让"起来"的呼声永不消逝 [1] 创作背景与过程 - 上世纪70年代夏衍亲述影片诞生史:白色恐怖下利用电通公司开展左翼电影运动,1934年田汉完成故事后由夏衍改写成剧本,许幸之执导拍摄 [2] - 田汉在开拍前期因"宣传赤化"被捕,于狱中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写在香烟纸背面带出;聂耳主动请缨谱曲,用激昂旋律体现歌词的勇毅精神 [2] - 聂耳完成谱曲后不久在日本溺亡,年仅23岁;这种政治高压下的集体创作证明艺术可突破禁锢成为抗争精神的载体 [2] 艺术表现与主题 - 影片以隐喻手法表现"危险—觉醒—前进"的抗日主题,主角辛白华从沉迷爱情到投身战场的转变隐喻中华民族从麻木到觉醒的心路历程 [4] - 长城意象贯穿全片呼应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抗战决心;虽创作略显青涩但大胆尝试音乐叙事,《铁蹄下的歌女》以哀婉衬悲壮,《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引共鸣 [4] - 彰显"影以载道"精神,体现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而非艺术家的独吟 [4] 社会影响与传承 - 1950年北师大附中学生听到国歌激动不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校师生纷纷要求参军,最终4名学生被批准赴朝,如影片主角般昂首奔赴前线 [4] - 朝鲜战场上将士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保家卫国信念,许多战友践行"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将生命留在异国土地 [5] - 2011年创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14年来累计邀请102个国家1007名中外青年电影人完成1000余部中国文化纪录短片 [5] 国际传播与当代价值 - 2021年土库曼斯坦导演通过"看中国"项目创作短片《新中国之歌》,用定格动画重现《风云儿女》诞生历程及《义勇军进行曲》世界传播故事 [6] - 1940年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制作英文专辑,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精神纽带之一 [6] - 影片展现跨国界、跨代际的抗争精神,呈现人类对自由、尊严、正义的普遍追求;英语版国歌传播助力中外观众理解中国历史与精神 [6] 核心价值定位 - 影片是烽火年代的战鼓与和平时代的明镜,能量穿越古今国界,激励中华儿女也感动爱好和平的人们 [5][7] - 作为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剂"与和平年代的"清醒剂",其价值超越具体历史情境,提醒时代需铭记"最危险的时候" [7] - 台前幕后交织无畏热血,在代代诠释中获得新生,促使当代观众与先辈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6][8]
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艺术展览与历史回顾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星火归聚:现代版画会与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通过作品与文献展现抗战美术历史,聚焦新兴木刻运动[2] - 展览核心作品为李桦1935年创作的木刻《怒吼吧!中国》,尺寸20厘米×15厘米,以阳刻线条刻画被缚男子的挣扎形象,左下角匕首象征反抗[3] 艺术作品分析 - 《怒吼吧!中国》通过切断视线、突出声音表现愤怒情绪,以视觉语言传达非视觉元素,体现表现主义美学[3][4] - 作品标题"怒吼"直接指向观众,受难者形象象征民族觉醒,非写实性呈现"中国"而是唤起集体行动[4] 历史背景与文化运动 - 作品关联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艺术,鲁迅推崇其"力之美",推动中国现代大众艺术发展[4] - 从五四时期个人"呐喊"到30年代民族"怒吼",反映时代变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大众文化代表[5] 艺术与媒介的互动 - 现代传播技术(文学、绘画、留声机等)塑造视觉与听觉经验,《怒吼吧!中国》要求观众从观看者转为发声者,强化反侵略主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