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搜索文档
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艺术展览与历史回顾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星火归聚:现代版画会与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通过作品与文献展现抗战美术历史,聚焦新兴木刻运动[2] - 展览核心作品为李桦1935年创作的木刻《怒吼吧!中国》,尺寸20厘米×15厘米,以阳刻线条刻画被缚男子的挣扎形象,左下角匕首象征反抗[3] 艺术作品分析 - 《怒吼吧!中国》通过切断视线、突出声音表现愤怒情绪,以视觉语言传达非视觉元素,体现表现主义美学[3][4] - 作品标题"怒吼"直接指向观众,受难者形象象征民族觉醒,非写实性呈现"中国"而是唤起集体行动[4] 历史背景与文化运动 - 作品关联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艺术,鲁迅推崇其"力之美",推动中国现代大众艺术发展[4] - 从五四时期个人"呐喊"到30年代民族"怒吼",反映时代变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大众文化代表[5] 艺术与媒介的互动 - 现代传播技术(文学、绘画、留声机等)塑造视觉与听觉经验,《怒吼吧!中国》要求观众从观看者转为发声者,强化反侵略主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