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胜利
icon
搜索文档
永不熄灭的延安火炬(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17 06:03
油画《延安火炬》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作品创作于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及中国革命博物馆落成,由27岁艺术家蔡亮绘制[2] - 主题为"延安军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晚延安军民火炬游行的历史场景[2] - 通过火炬光流、锣鼓声浪和人群动态汇聚欢庆元素,展现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后的胜利狂喜[2] 艺术手法与视觉表现 - 以暗夜为背景,用深色调反衬火炬灼灼光亮,形成强烈明暗对比[3] - 采用宽银幕式横幅构图,S形人流动线契合中国"游观"美学传统,营造磅礴气势[4] - 写意性表现与写实性刻画结合:写意笔触使火焰灵动跳跃,写实刻画令人物真实可感[4] - 色彩以红橙色为主调营造火光质感,蓝紫冷色增强空间感并平衡暖色躁动[4] 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 - 以普通军民为主体传递集体情感,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3] - 擂鼓老者喜悦、唢呐汉子激昂、抱孩农妇与女兵亲切交谈、战士搀扶大娘等细节展现鱼水情深[3] - 人物表情动作细致入微,体现胜利后的温柔安宁与质朴生命力[3][5] 创作细节与历史真实性 - 细节源自《解放日报》真实记载:农民撕棉袄蘸油作火把、拆纺车燃烧等非虚构情节[4] - 艺术家深入陕北采风,观察夜间火把行进场景,反复试验光层次变化[5] - 作品体现军民团结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每个人物都贡献力量的集体记忆[4] 作品版本与艺术价值 - 艺术家先后创作多幅同一题材作品,构图相似但主要元素、空间处理及光影运用存在差异[6] - 作品将抗战胜利转化为具象可感的全民狂欢仪式,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记录[2] - 火炬既象征胜利喜悦,也寓意黎明前的黑暗被驱散,如灯塔照亮中国前行道路[3]
80年,难忘胜利之夜
新华社· 2025-08-14 11:25
画作《胜利之夜》的核心内容 - 丰子恺在日本投降后三日创作漫画《胜利之夜》,描绘普通家庭欢庆抗战胜利的历史瞬间[1][4] - 画面呈现暖黄吊灯下父母高举幼儿、母亲慈爱注视、橘猫陪伴的家庭欢庆场景[3][4] - 画作右上角标注"胜利之夜"及创作时间"日本投降后三日",左侧有"子恺画赠"题字及钤印[4] 画作中的象征意义 - 画面中心电灯象征重庆大轰炸期间民众被迫熄灯避袭,胜利后终获光明自由的珍贵时刻[5][7] - 灯光代表重庆民众"愈炸愈强"的抗战意志,胜利夜全城灯火成为民族胜利的集体呐喊[5][7] 历史背景与社会反响 - 重庆大轰炸期间日军持续空袭导致山城陷入黑暗,民众需夜间熄灯躲避袭击[5][7] - 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后,全国出现自发庆祝:重庆家庭点亮灯火、延安民众火炬游行、北平商店张贴庆祝标语[8][11] - 丰子恺之女记录胜利夜场景,描述平日拘谨的朋友主动讨酒狂欢至凌晨的全民喜悦[8] 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 作品通过家庭视角记录重大历史节点,成为重庆建川博物馆暑期参观热点展品[1][11] - 博物馆创始人指出画作既保存城市记忆,更凝聚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与和平愿景[11]
在八路军总部旧址探寻抗战胜利密码
新华网· 2025-07-11 09:56
良好作风 - 八路军通过和蔼态度、主动帮助群众挑水打扫、宣讲抗日道理等方式迅速拉近与群众情感距离 [2] - 发布"树叶训令"和"野菜训令"保护群众资源 规定战士不得在村庄五里内挖野菜 [2] - 朱德总司令主动选择采光差的东南房居住 将正房让给房东体现官兵平等 [2] - 因干旱导致水源紧张时 八路军总部主动转移避免与民争水 [2] 精细工作 - 采用"滚雪球"式工作方法 先培训妇女先进分子再发展基层干部 壮大妇救会力量 [3] - 通过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等组织全面动员群众 武乡县14万人口中9万人加入抗日组织 [4] - 武乡县群众贡献突出 累计1.46万人参军、捐献240万担军粮、制作49万双军鞋 [4] 历史启示 - 优良作风是八路军区别于旧军队的核心竞争力 赢得群众信任后完成旧军队无法实现的使命 [4] - 通过通盘谋划与细致执行相结合 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取得连续胜利 [4] - 人民战争模式创造军事奇迹 体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核心理念 [4]
国台办: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和我们一道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胜利成果
快讯· 2025-06-25 10:4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涉及政治和历史事件,不包含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的文档以便进行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