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

搜索文档
抗日战争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贡献
经济日报· 2025-07-15 08:59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从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1] - 抗战胜利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度,奠定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1] 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化 - 日本侵华战争暴露出中国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发展生产力被视为强国建设的首要条件[2] - 1943年《解放日报》社论明确提出"民族强盛归根结蒂要发展生产力",将生产力发展视为社会进化的动力[2] - 工业化被确立为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新式工业"[3] -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工业化后获得侵略实力,中国必须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3] 科技与知识分子的作用 - 1939年毛泽东强调技术工作对战胜日本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性[4] - 1941年朱德提出抗战胜利和建国成功都有赖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4] - 中国共产党实施保护知识分子政策,1939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要吸收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建设服务[5] 民族凝聚力建设 - 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7] - 实施民族平等政策,1940年制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促进民族团结[8] - 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和大众文化满足人民需求,1944年《解放日报》提出要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毛泽东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独立和工业化都不可能实现[10] - 1938年毛泽东开始谋划新中国建设,提出要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11] - 重视干部培养,确立德才并重的选拔标准,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12] 国际地位提升 -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13] - 1945年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联合国创建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4] - 抗战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使中国摆脱西方列强控制获得独立[14]
同仇敌忾赴国难 众志成城卫山河(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发现与公司或行业直接相关的投资分析信息。所有内容均为抗日战争历史资料,涉及军事动员、群众支援和民族统一战线等历史事件,不包含可分析的商业或财务数据。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运营、市场动态或经济指标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3][4]
历史转折处的那“一夜之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历史事件背景 -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向中国守军开枪并炮轰宛平城,引发卢沟桥事变[4][5] - 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率部驻守宛平城和卢沟桥,果断下达作战命令与日军激战[5] - 29军曾在1933年春喜峰口战斗中用大刀歼敌5000余人,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激励士兵斗志[5] 军事冲突发展 - 7月8日黎明日军攻击卢沟桥附近铁路桥和回龙庙,3营10连1排排长沈忠明率部抵抗几乎全员牺牲[6] - 7月28日拂晓日军6万余人进攻北平南苑阵地,29军7000守军伤亡超5000人,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殉国[13] - 南苑战斗中17岁学生兵李鸿斌等首次参战,日军记录称遭遇"白日下的噩梦"般顽强抵抗[13] 教育文化保护 - 平津沦陷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遭洗劫,南开大学被夷为瓦砾[17] - 郑天挺忍痛留下5个年幼子女只身南下,参与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7][18][19] - 西南联大8年培养8000多名学生,产生2位诺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等杰出人才[19] 全民抗战动员 -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毛泽东等表示红军愿"保土卫国"[20] - 北平学联组织学生慰问前线并发起捐献麻袋运动,几天内大学校园麻袋"堆积如山"用于防御工事[21][22] -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八一宣言"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24][26] 国际影响与评价 - 中国抗战开辟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日军主力,以3500万人伤亡代价赢得胜利[27] - 1942年伦敦媒体称英国战争实始于1937年中国七七事变,中国抗战"裨益英美匪浅"[27] - 中国以反法西斯四大国身份参与创建联合国和战后国际秩序构建[28]
山河壮歌︱ 从《八一宣言》到“一二·九”运动:唤醒全民族的抗战
央广网· 2025-06-30 08:53
历史事件背景 - 《八一宣言》于1935年8月1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国苏维埃政府名义发布,核心内容是呼吁抗日救国并指出民族存亡的紧迫性 [1] - 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通俗语言传达党的主张,便于广泛传播 [1] - 赵毅敏作为中共代表参与共产国际七大并讨论《八一宣言》,其发言主题为"中国不愿做亡国奴" [1] 社会影响与运动发展 - 《八一宣言》传到北平后触发"一二·九"运动,学生群体积极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 [2] - "一二·九"运动标志性口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反映时局动荡 [2] - 宣言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强调各党派需搁置分歧共同抗日 [2] 思想传播与历史意义 - 地下党组织通过清华园布告栏张贴宣言内容,引发学生群体广泛共鸣 [2] - 宣言中"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主张成为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2] - 《救国报》社论《中国人民之曙光》将宣言定义为"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动员令 [2]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太行山剧团历史背景 - 太行山剧团组建于87年前的5月,寓意像太行山一样雄伟坚强,与军民团结抗日[2] - 剧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组建,旨在争取抗日最后胜利[2] 《在太行山上》创作历程 - 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学生阮章竞加入桂涛声的投笔从戎小队,目的地华北前线[3] - 1938年6月桂涛声完成《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冼星海在武昌为其谱曲[4] - 歌曲于1938年7月7日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演[4] 歌曲传播与影响 - 阮章竞立即在太行山剧团教唱该曲,8月编入正式演出节目[5] - 1938年10月剧团开展3个月2500里巡回演出,覆盖11县30多个城镇[6] - 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精神动力[6][7]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歌曲凝聚全民族抗战钢铁意志,发出时代强音[7] - 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音乐标志[7] - 至今仍被视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