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

搜索文档
那声“起来”振聋发聩
辽宁日报· 2025-07-25 09:18
历史背景 - 孙铭武和孙耀祖兄弟在1931年10月19日于清原起兵反抗日寇,变卖家产换取百来支枪和万发子弹 [1] - 兄弟俩组织400余名战士,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包含"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等激昂内容 [1] - 这支队伍是辽东地区最早高举抗日义旗的武装力量,但3个月后孙铭武和孙耀祖相继殉国 [2] 文化影响 - 《血盟救国军军歌》的歌词元素后来融入《义勇军进行曲》,如"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演变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2] - "起来"的重复呐喊成为凝聚民族反抗意志的核心表述,具有强烈示范效应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评价孙氏兄弟为"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人" [2] 当代传承 - 南三家村每年定期祭扫烈士墓,村史馆设有孙铭武半身雕像和抗战事迹展板 [1][2] - 当地通过保护墓园、整理史料等方式延续红色记忆,村支书单井鑫强调要让后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 [1] - 抗日英烈的精神被视作"扎根土地"的信念,歌词"起来"成为民族奋斗的象征 [2]
汇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观沧海)
人民网· 2025-07-13 06:1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围绕全民族抗战历史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新闻内容聚焦于爱国主义精神、海外侨胞贡献和民族团结等历史主题,建议重新提供包含经济、企业或行业信息的文本以便进行分析。
这面旗,就是不灭的火种
辽宁日报· 2025-07-10 09:01
历史文物与教育传承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东北竞存中学校旗是抗日救国志士车向忱创办流亡学校的象征,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教育救国的理念 [1] - 车向忱1935年在西安创办东北竞存中学,初期仅用两块银元购置黑板粉笔,开学典礼在简陋场所举行,校名"竞存"寓意民族存续的奋斗精神 [1] - 校旗由学生手工绣制"东北竞存中学校"字样,成为师生抗日活动的精神图腾,见证军事训练、宣传动员等救国行动 [1] 学校运营与历史影响 - 东北竞存中学1935-1945年间培养5000余名学生,课程融入游击战术等抗日内容,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引入地下党员任教 [1] - 学校成为抗日人才输送枢纽,大量学生毕业后奔赴延安参与救国行动,践行"打回老家去"的信念 [1] - 校旗战后由车向忱家族保存并于1997年捐赠博物馆,其孙女持续收集校史资料,强调教育作为精神火种的意义 [2] 博物馆与社会教育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2023年接待游客467 3万人次,其中30%以上为青少年群体,校旗展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 [2] - 青少年参观者通过校旗实物裂痕感知历史,留言簿显示其激发守护祖国的责任感,体现精神传承效果 [2]
真实见证全民抗战(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历史背景 - 昆华民众教育馆在1932年4月由云南省立博物馆及民众图书馆改组设立,旨在促进社会教育和提升地方文化水平 [3] - 该机构承担启迪民众和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职责 [3] - 1950年4月更名为云南人民文化馆,1953年其藏品移交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 [3] "七七"献金运动概况 - 1938至1945年每年"卢沟桥事变"周年纪念日举行,号召民众捐资用于慰劳及抚恤伤亡将士及其家属 [2] - 云南省抗敌后援会组织实施该运动,8年间共组织8次,献金总数超3000万元国币 [3] - 1944年7月昆华民众教育馆教育厅戏剧巡回教育队捐款5100元国币并获得收据 [2] 资金分配机制 - 云南省募集资金的1/3上交全国慰劳总会用于慰问前线将士 [3] - 1/3用于慰劳驻守本省的部队 [3] - 1/3拨付各县作为慰问出征士兵家属基金 [3] - 极少部分用于购置奖品 [3] 社会影响 - 作为全民动员劳军运动,在战时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 [4] - 为前线部队提供精神激励和物资支持 [4] - 通过发放军属抚恤金缓解抗战将士家庭经济困境 [4] - 见证普通民众支援抗战和社会各界团结御侮的爱国行动 [4] - 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4] - 全国抗战期间利用纪念日开展捐献活动成为主要募捐形式 [4]
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新华网· 2025-07-08 00:0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涉及具体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投资相关的行业或公司信息。该新闻为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事件报道,主要内容聚焦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领域。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产业政策的财经类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黄河大合唱》 音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51
《黄河大合唱》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影响 - 京津冀艺术家在北京音乐厅奏响交响音乐会《黄河》,广东深圳8个合唱团、300余名歌者共同演唱,吸引近120万网友线上观演 [3] - 80多年来,《黄河大合唱》跨越时空,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记忆,通过主题展览和各类演出持续传播 [3]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专题展展出多个时期不同版本的曲谱、历史照片和文献,吸引大量专业团体和年轻学子参观 [4][5] 历史背景与创作故事 - 1938年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坠马骨折后躺在担架上渡过黄河,在延安与冼星海合作创作 [4][5] - 冼星海在窑洞煤油灯下将进行曲节奏改为波浪式旋律,赋予作品奔涌的生命力 [5] -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5月11日再次上演引发轰动,迅速在延安传唱 [5] 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 -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2023年开设全国首个展览馆,累计接待2万多人次 [7][8] - 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洲同声唱黄河"等活动,拓展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8] - 高校将专题展融入音乐专业课教学,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献激发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的共鸣 [5][6] 当代演绎与社会反响 -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展览现场清唱《保卫黄河》,年轻面孔与历史展品形成时空叠合 [6] - 革命先辈用音乐作为武器的精神被延续,新时代演绎强调音符与时代脉搏的联动 [6] - 光未然亲属黄炜通过《〈黄河大合唱〉简史》等研究,系统梳理作品承载的民族精神 [7][8]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51
演出安排与内容 -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包括《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铁流东进》《抗战中的文艺》《直播开国大典》等剧目,演出时间为6月到10月 [1] - 《红色的起点》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程 [1] - 《三湾,那一夜》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历史事件,阐释"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理念 [1] - 《铁流东进》改编自小说《最后的电波》,展现新四军通信兵战斗史 [1] - 《抗战中的文艺》通过投影技术融入历史影像资料,再现文艺家们寻找文艺救国路径的历程 [1] - 《直播开国大典》运用简洁视觉装置与即时拍摄技术,讲述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1] 经典剧目与市场反响 - 经典剧作《哥本哈根》以独特逻辑构思和优秀表演刻画人性,20多年来常演常新 [2] - 《死无葬身之地》呈现二战胜利前夕被俘法国游击队队员的抉择,今年以全新阵容复排 [2] - 红色题材演出受到观众欢迎,《铁流东进》演出全部售罄,《红色的起点》基本售空 [2] - 《哥本哈根》在湖南长沙演出后,年轻观众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观后感 [2] 公司战略与行业影响 -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表示此次系列演出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让英雄故事在当代剧场焕发生命力 [2] - 公司希望通过艺术创造,让峥嵘岁月中的民族精神照亮新时代前行的道路 [2]
两岸人士成都共话抗战精神:铭记历史 携手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9:13
两岸抗战历史与文化传承 - 台湾梅花新闻网副总编辑宋秉忠强调台湾同胞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中的牺牲与贡献,呼吁两岸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团结一心 [1][3] - 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庆成通过祖父张自忠将军的事迹,展现抗战将士捍卫家国的壮烈精神 [2] - 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回顾台儿庄大捷等战役,指出黄埔精神在两岸的传承 [2] 抗战历史研究与教育 - 重庆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锋和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二级巡视员周锐京分别讲述重庆与川军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2] - 台湾青年邱庆龄通过家族历史与实地参访,推动两岸青年共同继承抗战精神,并利用视频创作传播抗战历史 [4] - 台湾青年王裕庆提出抗战史叙事的本土化表达,强调从台湾本地遗迹出发增强民族认同 [4] 两岸青年交流与未来展望 - 多位台湾嘉宾在座谈会上表达守护和平、铭记历史的共同心愿,呼吁两岸青年了解共同过去以开创未来 [2][4] - 邱庆龄通过十年大陆生活经历,在文化传播领域促进两岸青年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与共鸣 [4] - 王裕庆以八卦山抗战遗迹为例,主张通过本土化叙事消除意识形态割裂,强化两岸共同记忆 [4]
岁月不曾模糊英雄身影 白山黑水间铸就中国人挺立的精神丰碑
央视网· 2025-06-20 14:0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要点总结: 历史背景 -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杨靖宇将军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8] - 1929年杨靖宇从河南奔赴东北开展革命工作 [8] 军事活动 -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7] - 1936年初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歼灭关东军"肉弹十勇士" [7] - 1938年8月指挥长岗战斗,以450多人兵力歼灭伪军索旅,击毙西田重隆和高冈武治 [14] - 1939年夏被日军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悬赏两万元收买其人头 [16] - 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与日伪军作战达47次 [24] 精神象征 - 提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著名言论 [5] - 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鼓舞士气 [13] - 在断粮6天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 [24] - 牺牲后胃中仅发现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 [26] - 日军战犯岸谷隆一郎在遗书中承认"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28] 纪念活动 - 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以纪念将军 [32] - 1948年杨靖宇将军头颅在长春被找到 [32] - 1958年头颅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