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
搜索文档
乙巳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将于10月29日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8:13
活动概况 - 乙巳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定于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举办 [1][3] - 活动主题为“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谱新篇”,主旨是“弘扬黄帝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3] - 祭典共包含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等9项仪程 [3] 文化特色与意义 - 祭典在乐舞告祭、氛围营造等环节融入良渚文化、婺剧靠旗等浙江特色元素,现场布置沿用烟雨江南、唐风宋韵风格 [3] - 活动是文化追根溯源、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黄帝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3] - 多年来共有6000多名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现场参加黄帝祭典等寻根问祖活动,形成“四海同心祭始祖”的局面 [3] 经济影响与产业开发 - 缙云仙都景区以黄帝文化为支撑,成功创建为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 - “把仙气带回家”品牌推出了100多类270余款黄帝文化主题产品,涵盖缙云烧饼、缙云爽面、缙云黄茶等农文旅业态 [4] - 通过深挖黄帝文化中的创富精神,延伸“文化+”模式,相关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达百亿元 [4]
在传承英烈精神中增强历史主动
人民日报· 2025-10-11 16:46
仪式概况 - 9月30日上午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 [1] - 活动范围从天安门广场到各地烈士纪念馆 [1] 英雄精神与历史意义 - 无数英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民族脊梁并开拓民族复兴前行之路 [1] - 强调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并牢记共和国是红色的 [1] 新时代的英雄精神体现 - 脱贫攻坚奉献者以"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实干奉献 [1] - 卫国戍边官兵发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强音 [1] - 科技工作者秉持"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信念勇攀高峰 [1] 时代展望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且中国式现代化前景无比光明 [1] - 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是将其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
起来!前进!——《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光影(同一个家园 同一首壮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0 06:08
创作背景与人物 - 聂耳于1931年2月在上海用百元酬金的一半购置小提琴和零件 并研读丰子恺《音乐入门》[2] - 田汉在1931年创作话剧《梅雨》 借角色表达"靠大伙儿力量掀翻命运石头"的理念[2] - 1935年田汉因"宣传赤化"被捕 其剧本《凤凰的再生》由夏衍接手更名为《风云儿女》[3] - 聂耳主动争取为《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的任务[3] 歌曲诞生与特点 - 《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明快的旋律成为绝望年代中国人的希望之光[3] - 歌词中"到了"与"最危险的时候"间插入半拍休止符 强化危机紧迫感[5] - 聂耳在歌词中运用三个叠加强调的"起来" 使情感递进至高潮[7] - 结尾处"前进!进!"打破传统收束 制造蓄势待发的悬停感[12] 传播与影响 - 1938年丰子恺记载该曲已传唱至湖南婆婆、湖北车夫等底层群众[5] - 抗战时期千余首歌曲均出现"中华""民族"等词汇[5] - 1936年鲁迅葬礼上万人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9] - 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记载该曲从前线到乡村无人不知无人不唱[10] - 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良模免费向华北前线寄赠歌谱[10] 国际传播 - 任光在法国与东南亚组建合唱团推广此曲 东南亚战士将歌词改为"马来亚民族"[15] - 美国米高梅公司影片《龙种》、荷兰导演伊文思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均采用此曲作为配乐[15] -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录制唱片《起来》并在全球演唱 宋庆龄称其为"自由人民的纽带"[16] 精神内涵 - "血肉长城"意象源自1933年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肉搏战[8] - 田汉认为其与聂耳合作的《前进歌》是国歌精神前身 歌词含"结成铁的长城向自由前进"[8] - 歌词保留"最危险的时候"体现居安思危的民族智慧[5] - 歌曲凝聚"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集体意志[11]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将迎首演,莫言改编剧本
新京报· 2025-09-18 16:05
作品核心信息 -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将于9月27日至10月3日进行世界首演 [1][3] - 该剧是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的第23部原创歌剧 [3] - 作品旨在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以纪念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3] 创作背景与改编 - 歌剧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故事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高密乡 [4] - 莫言亲笔改写歌剧剧本 保留了原著核心角色与主要剧情 [4] - 作曲家郭文景历时两年进行音乐创作 音乐中融入了茂腔、柳腔、山东梆子等地方元素 并使用了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 [4] 主创团队与舞台设计 - 导演王筱頔携手舞美设计季乔、服装设计陈同勋等顶级制作团队 [5] - 舞台设计以高粱地为主体 通过灯光色彩与多媒体画面的变幻营造意境 [5] - 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进行演绎 [5] 主要演员与角色诠释 - 九儿角色由歌唱家宋元明与女高音乌列热饰演 角色代表20世纪中国女性的觉醒与抗争 [5][6] - 余占鳌角色由男高音歌唱家郭子照与王冲饰演 [6] - 其他主要角色包括刘罗汉(王鹤翔、张扬)、凤仙(赵丽丽、张文沁、郭琛)等 [1][6]
金秋里,听历史的声息拂过耳畔
新华社· 2025-09-17 21:3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故事、文物迁移和国际援助等具体事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强调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1][2][3][4] 历史记忆的传承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任颖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人,收集整理幸存者故事并编写读本《血火记忆》,其9岁儿子于恬祥也在学校讲述家族历史,体现记忆的代际传递 [2] - 杨靖宇将军后代马继民每年在各地宣讲200多场,通过收集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英雄形象更为真实可感,并带领孙子瞻仰烈士陵园,传承家族责任与民族气节 [3][4] - 菲华青年企业家商会荣誉会长李天荣在博物馆瞻仰长辈抗战遗物,其家族多位成员以捐赠战机、参与抵制日货、投身游击战和担任“南侨机工”等方式支援祖国,展现了海外华侨的奉献与担当 [4] 文物保护的壮举 - 故宫博物院在抗战期间完成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1.3万余箱文物历时十余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实现了“人在文物在”的承诺 [6][8] - 文物南迁路线根据战事变化动态调整,定制专用木箱并总结出“稳准隔紧”的包装秘诀,如瓷盘用棉花和稻草防震,书画包油纸防潮,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8] - 1945年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次年召开南迁文物交接大会,这段历史被视为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的生动教材 [8][9] 国际友人的支援 - 法国医生贝熙叶在抗战期间曾骑自行车穿越日军关卡,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药品和无线电电池,其事迹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15] - 美国飞虎队老兵后代和学生代表团访华,体验中国高铁、无人驾驶等科技发展,美国学生马克斯·拉西利亚申请10年有效签证,计划再次到访中国 [20] - 德国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加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其儿子能讲流利中文,继续讲述拉贝与中国故事;苏联空军志愿队库里申科少校的墓园由重庆母子接力守护,其侄女希望年轻人铭记先烈 [18][19] 抗战精神的现代表达 - 各地纪念馆运用创新技术展现历史,如“云直播”、“VR全景”、互动游戏和短视频,使红色记忆更鲜活,例如平型关大捷遗址的军事文化园用游戏模拟以弱胜强的战斗 [9][10]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面积从6700平方米扩展至1.22万平方米,汇集3237件海内外文物,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逾80万人次,通过渐进式空间体验引导观众深入历史 [12] - 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北美约250家影院上映,引发国际观众对历史与和平的思考,编剧张珂希望借此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民的抗争 [21][22]
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办
人民日报· 2025-09-15 04:32
论坛概况 - 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 [1] - 论坛汇聚了来自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华文媒体代表 [1] - 论坛主题为"致胜利话复兴谋大同" [1] - 论坛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1] 论坛核心议题与共识 - 与会代表认为华文媒体应传承民族精神与抗战精神 广泛团结海外侨胞 [1] - 华文媒体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坚持和平发展 推动互利共赢的理念 [1] - 华文媒体应以融通中外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1] - 论坛旨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为世界文明进步注入媒体力量 [1] 论坛活动安排 - 论坛期间举行了研讨会和圆桌对话 [1] - 专家学者和华媒代表就厚植家国情怀赓续民族精神等议题展开交流 [1] - 讨论了智媒时代华媒的发展路径 [1] - 中国新闻社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捐赠了《生命线.滇缅公路》画卷 [1]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举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8 06:16
活动概况 -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于10月3日至11月8日举行 主题为"声·海" [1] - 音乐节包含12套国际水准节目及14项延伸活动 涵盖校园大师课和音乐进社区等内容 [1] 演出内容 -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及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特别策划《星海光年》《黄河》两场纪念音乐会 [1] - 由苏黎世歌剧院与巴黎喜歌剧院联合制作比才四幕歌剧《卡门》作为开幕演出 联合澳门乐团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及澳门少年合唱团共同呈现 [1] - 多位国际音乐家 芭蕾明星和澳门青年艺术节将轮番登场献艺 [1] 文化意义 - 音乐节展现澳门作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的音乐艺术风采 [1] - 通过演绎冼星海作品缅怀这位诞生于澳门的伟大音乐家 弘扬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1] 公众参与 - 邀请乐评人及音乐家主持演前导赏活动 深入浅出解说节目精髓以提升公众对作品的认识 [1] - 通过延伸活动拉近公众与音乐的距离 [1]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胜利的歌声 正义的回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侧记
新华社· 2025-09-05 20:47
晚会核心内容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6000名中外人士共同观看[1] 历史回顾与民族抗争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发出不屈怒吼[2] - 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抗战号召并率先高擎武装抗日旗帜[4] - 杨靖宇 赵尚志 赵一曼等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奏响英雄壮歌[5] - 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 中国人民不屈抗争迸发熊熊烈火[6] - 抗日战争最艰难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点燃信念 凝聚亿万民众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9] 艺术表现形式 - 音诗画《山河铭记》通过当代人物角色手捧鲜花从观众席走向舞台的方式拉开晚会序幕[1] - 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再现东北抗联英雄的牺牲奉献[5] - 舞蹈《殇》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6] - 情境诗朗诵《这束光》展现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及有志青年奔赴延安的场景[8] -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演绎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全部牺牲的事迹[11] - 男子群舞《血战到底》展现中华儿女血性气概[11] - 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唱响《小路》《红河谷》《啊朋友再见》等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歌曲[13] 精神传承与时代呼应 - 当代人物与历史英雄跨时空对话 展现"今日中国如你所愿"的强国景象[13] - 北斗组网 高铁飞驰 战机翱翔等新时代中国成就通过仪式仪仗表演呈现[14] - 尾声歌舞《命运与共》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演绎"呼吸与共同舟破浪乘风"的主题[14]
上海市侨青会会长:带领侨界青年铭记抗战历史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0:26
核心观点 - 上海市侨青会强调铭记抗战历史对侨界青年的教育意义 并致力于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1][2][4][5] 历史贡献 -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通过爱国救亡团体如南侨总会开展大规模救国募捐运动 三千多名侨胞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保障滇缅公路运输 其中一千多名侨胞献出生命 [1] - 物资通过香港 上海等口岸转运至抗战前线 为中国军民抵御外辱提供重要支持 [1] 精神传承 - 嘉庚精神与抗战精神深度融通 均以爱国精神为核心 经得起战火考验且历久弥新 [2] - 海外华社保留南洋各界参与中国抗战的珍贵史料 激励不同时期侨胞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发展 [5] 当代行动 - 上海市侨青会通过海外交流拓展友好青年侨社朋友圈 同时助力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 - 引导侨界青年全面认识抗战胜利伟大意义 向世界宣介东方主战场重大贡献 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事业 [4][5]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丨胜利的歌声 正义的回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侧记
新华社· 2025-09-05 08:14
晚会基本情况 -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6000名中外人士观看文艺晚会《正义必胜》[1] - 晚会通过音诗画《山河铭记》拉开序幕 重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等重要历史节点[1] 抗日战争历史回顾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造成民众流离失所[2] - 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抗战号召并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4] - 杨靖宇 赵尚志 赵一曼等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奏响英雄壮歌[5] - 南京大屠杀造成巨大民族牺牲 舞蹈《殇》再现惨绝人寰的历史场景[6] -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窑洞写作《论持久战》 凝聚亿万民众成为抗战中流砥柱[8][9] 文艺表现形式 - 综合运用情境歌舞 舞蹈 诗朗诵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6] - 《怒吼吧 黄河》传递顽强不屈的精神信念[6] - 《游击队歌》《地道战》等耳熟能详歌曲引发观众共鸣[10] -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展现新四军82名勇士全部牺牲的英勇事迹[11] - 男子群舞《血战到底》展现中华儿女血性气概[11]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 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唱响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歌曲[13] - 展现反法西斯同盟国并肩作战的特殊情谊[13] 当代传承与发展 - 新时代"刘老庄连"第6679名战士回应历史传承[13] - 北斗组网 高铁飞驰 战机翱翔展现新时代中国壮阔画卷[14] - 尾声歌舞《命运与共》体现呼吸与共 同舟破浪乘风的精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