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

搜索文档
“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将军之子李力群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台湾回归祖国是父亲的终生大愿”
环球网· 2025-09-03 06:40
文章核心观点 - 李友邦将军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调保卫祖国与收复台湾的关联性 [1][4][11] - 台湾光复是中国军民共同抗战的结果 历史意义重大 [1][9]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彰显民族意志和历史传承 [1][9][10] 台湾义勇队成立背景 - 李友邦1906年生于台北 童年受日本殖民统治影响萌生抗日意识 [2] - 1924年因袭击台北警察派出所被迫离开台湾 经上海抵达广州入读黄埔二期 [2] - 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 成立台湾独立革命党并宣传抗日 [3] 组织架构与活动 - 1939年在浙江金华正式成立台湾义勇队 成员包含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 [5] - 主要开展四项工作:对敌政治 义务诊疗 生产报国 文宣出版 [5] - 共产党成员朱枫等人提供经济支持 并协助组建台湾少年团 [5] 重要军事贡献 - 东洲保卫战历时50多小时 是富春江关键战役 成功击退日军 [6] - 战役中严秀峰(李友邦夫人)冒死求援 促成战斗胜利 [6] - 1945年派先遣部队赴台维护秩序 并于12月率全体队员抵台 [7] 历史评价与平反 - 李友邦1952年在台被处死 1995年获台湾监察院平反 [8] - 2005年国民党肯定其为"台湾最勇敢的复台战士" [8] - 大陆于抗战胜利60周年及80周年分别颁发纪念章 [9] 现实意义 - 台湾光复与14年抗战直接相关 是全中国军民合作成果 [9] - 厦门南普陀寺保留李友邦"复疆"题刻 象征光复台湾 [9] - 当前纪念活动具有反法西斯与追思无名英雄双重意义 [9][10]
义勇丹心照两岸——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的“复疆”情
新华社· 2025-08-20 20:17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李友邦将军出生于1906年台湾芦洲 家族由福建同安迁台第五代 自幼具强烈中华民族意识并对日本殖民统治不满 [1] - 16岁就读台北师范学校时加入台湾文化协会 参与反日宣传活动 曾两度袭击日本殖民当局派出所 1924年赴大陆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 [2] -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提出"保卫祖国 收复台湾"口号 号召台胞投身抗日斗争 [2] - 1939年2月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 初始30余人 1945年发展至逾380人 同期组建台湾少年团活跃于浙江福建抗日前线 [2] - 台湾义勇队设立4家台湾医院(金华 衢州 兰溪 建阳)开展战地医疗 创办《台湾先锋》刊物进行抗日宣传 [2][3] - 1941年与严秀峰结为"抗日侠侣" 共同领导义勇队在宣传教育 对敌政治工作 医疗救治等领域贡献卓著 [2] 历史数据与影响 -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期间超5万名台湾爱国志士赴大陆抗日 [1] - 日本殖民统治50年间台湾同胞抗争牺牲人数逾65万人 [3] -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 标志台湾光复回归祖国 [3] - 台湾义勇队625件原始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确证两岸共御外侮历史 [4] 文化传承与现状 - 芦洲李宅1985年被捐列为历史古迹 2006年以"芦洲李宅古迹暨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开放 成为台湾抗日斗争历史宣传重要场地 [3] - 每年10月25日光复纪念日举办庆祝活动 李力群捐献全部历史档案以期铭记两岸共御外侮史实 [4] - 民进党当局被指淡化抗日历史 修改历史课纲 宣扬台独史观 误导年轻一代对抗日历史认知 [3] - 台湾海洋大学教授卞凤奎强调日本殖民50年间台湾民众武装抗日 文化反日及赴陆抗战等斗争从未间断 [3]
黄魂:以信仰为炬,诠释赤胆忠魂
海南日报· 2025-08-14 09:02
文章核心观点 - 黄魂(符权重)作为琼崖革命先驱 以坚定信仰和卓越才能投身抗日斗争 在宣传动员、统战工作及军事战术方面贡献突出 最终为革命事业牺牲 [2][4][7] 人物背景与早期活动 - 黄魂原名符权重 1903年生于海口龙泉镇永沃村农民家庭 为保护家人易姓改名 [3] - 20世纪30年代担任中共定安县委书记和琼东县委书记 重建定安各区委并发表文章宣传革命 [3] - 1935年主持出版《特委月刊》《红旗报》等刊物 在物资匮乏环境下亲手操作油墨机 借助群众网络传递宣传材料 [4] 宣传与统战工作 - 采取连锁串联方式动员社会有影响力人物 成功争取国民党中队长周密、定安县警察局长莫世铣等加入抗日阵营 [7] - 通过报刊宣传促使多人投身革命或协助革命者 有效扩大抗日力量 [4] - 1941年任琼崖特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 被评价为"统战工作成绩非常出色" [7] 军事战术与作战经历 - 创造"白皮红心"战术 表面顺从日伪政权 暗中组织地下斗争 破坏日军交通线并策反日军士兵 [6] - 指挥部队袭击大致坡、美兰等日伪军重要据点 延缓日军对石碌铁矿的掠夺计划 [6] - 多次以少胜多突围:夜间作战制造大部队假象迫使敌军撤退 推倒墙壁以驳壳枪开路突破包围 [5][6] 牺牲与纪念 - 1944年5月在昌感四荣乡遭遇日军骑兵 腹部中弹后为保存革命力量下令战友撤退 独自阻击敌人 [7] - 遇害前将金戒指党费藏入腹中 最终与两名村民一同被日军杀害 时年41岁 [7][8] - 1957年遗骸迁葬海口市金牛岭革命烈士公墓 与110余位革命英烈安葬于同一陵园 [2][8]
抗日英雄谱丨孤军奋战 他带领“八百壮士”誓死抵抗日军
央视新闻· 2025-08-05 14:58
历史背景 - 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爆发 中国军队两个多月后奉命撤退 仅留一支孤军坚守四行仓库[1] -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毙伤日军4万余人 极大鼓舞抗日热情[6] - 四行仓库是苏州河北岸规模较大且结构坚固的仓储建筑 原为银行堆放货物场所[8] 军事行动 - 谢晋元于1937年10月26日临危受命 率领420多名官兵坚守四行仓库执行掩护任务[6] - 守军血战四天四夜 击毙伤敌200余人 击退多次进攻[10][12] - 士兵陈树生身捆手榴弹从五楼跃下与敌同归于尽 时年21岁[10] 战略意义 - 坚守目的包括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掩护工厂内迁 争取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抗战决心[6] - 谢晋元对外宣称守军800人 "八百壮士"事迹传遍中国并震撼世界[14] -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盛赞其为"民族革命典型"[21] 人物背景 - 谢晋元1905年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参与北伐屡立战功[4] - 战前写给妻子的家书表明"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的殉国决心[4] - 1941年4月24日遭汪伪汉奸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 年仅36岁[21] 社会影响 - 苏州河南岸聚集大量市民围观作战 民众深受鼓舞[12][14] - 撤退至公共租界时受到百姓夹道欢迎 后被软禁四年仍坚持操练[16][18] - 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梁希贤:黄河岸边的铁血忠魂
新华社· 2025-07-24 19:2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抗日英烈梁希贤的生平事迹和中条山战役的历史,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关键要点。 新闻内容聚焦于历史人物传记和抗日战争史实,未提及任何企业、市场或经济领域信息。建议提供包含商业、金融或产业相关内容的文档以便进行分析。
许国璋:以身许国全气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抗战英烈事迹宣讲活动 - 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在成都市人民公园组织抗战英烈事迹宣讲活动 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20余名学生参与 [1] - 宣讲活动聚焦许国璋将军抗日事迹 通过历史事件重现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 [1][4] 许国璋将军军事生涯 - 1938年任67军161师483旅少将旅长 率部出川抗日 [1] - 1941年秋因战功晋升150师副师长 1942年7月升任师长 [1] - 鄂西会战中奉命固守津市 澧县 [1] - 常德会战期间亲临一线指挥 150师毙伤敌军2000余人 [1] 关键战役表现 - 1938年9月率483旅进攻黄梅日军 初期因缺乏重武器伤亡重大 后改用夜间奇袭战术与敌相持月余 [1] - 鄂东上巴河战斗中巧妙部署部队 待日军推进时侧翼突袭一举击溃敌军 [1] - 1943年11月陬市突围战中率300余人对抗千余日军 最终弹尽援绝 [2] 将军殉国细节 - 1943年11月20日夜突围时中弹昏迷 次日苏醒后举枪自戕殉国 [2][4] - 殉国后被追赠中将 遗体由副官主任王禹城护送回成都安葬 [4] - 2014年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4] 社会影响与纪念 - 成都各界在忠烈祠举行悼念仪式 [4] - 宣讲团成员阴启昕强调将军宁死不退的民族气节 现场学生深受感动 [4] - 官方媒体高度评价将军"英名永在 与国同芳" [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廖海涛: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
新华社· 2025-06-27 15:4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抗日英雄廖海涛的革命事迹和当地对其的纪念活动,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新华网· 2025-06-22 18:24
郁达夫生平与文学成就 -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留日期间写下爱国誓言"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 [1] -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地位 [1] - 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3] 抗战时期活动与贡献 -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前线军民抗争 [2] - 1938年末赴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1939-1942年间发表大量抗日文章鼓舞海外华侨 [2] - 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化名"赵廉"流亡苏门答腊,借酒厂掩护开展抗日工作,被迫担任日军翻译期间暗中营救华侨并收集日军罪行证据 [2] 殉难与历史影响 - 1945年8月29日日本投降后被日军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终年49岁 [2] - 富阳设立达夫路、郁达夫小说奖等纪念设施,该文学奖已举办八届成为国内重要奖项 [3] - 家族后人称其精神"成为后辈精神世界的巨大支柱",强调传承其文人风骨 [3][4] 家国情怀与个人牺牲 - 1937年家乡富阳沦陷,70多岁母亲因拒侍奉日军饿死深山,郁达夫写下"无母可依,此仇必报"挽联 [1] - 抗战宣言"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体现其从文人转变为战士的决心 [1] - 担任日军翻译期间冒险传递的情报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的重要证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