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学创作
icon
搜索文档
徐迅:故乡仍然是创作的永恒母题
中国青年报· 2025-07-24 06:35
作家徐迅的文学创作背景 - 徐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多种文学作品包括小说集、散文集和长篇传记[2] - 徐迅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市余井镇,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3] - 徐迅的文学启蒙始于小学时期,班主任朗读小说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中学时期通过诗词启蒙和广泛阅读进一步培养了对文学的热情[3][4] 故乡对徐迅创作的影响 - 徐迅的创作深受故乡潜山的影响,故乡的山水和人文成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3][5] - 离开家乡后,徐迅产生了强烈的"故乡感",这种情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驱动力[5] - 徐迅认为"故乡感"因距离而产生,但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融[5][6] 徐迅的散文创作理念 - 徐迅的散文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散文,认为散文是袒露心灵的文本[7][8] - 徐迅主张散文写作应遵从心灵的召唤,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认为散文创作应体现作者心灵、情感和生命的真实[8] - 徐迅认为在信息时代,真挚的情感仍是散文创作的核心力量,作家应表达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8] 徐迅的文学成就 - 徐迅的文学创作持续40多年,从在县报发表文章开始,逐渐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4] - 2019年出版的《徐迅散文年编》收录了其1985年以来的散文作品,共5卷,展现其不同时期的思考和感悟[7] - 徐迅在文学编辑和组织工作方面也有丰富经验,长期从事文学相关工作[7]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北京青年报· 2025-07-11 07:33
颐和园历史人文价值 - 颐和园作为历史名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60年间游览体验从童年春游的欢乐演变为近年游客超载的困扰[1] - 园内霁清轩被沈从文评价为"颐和园百十所住宅中最具逸格雅趣"的建筑,其设计以观赏性重于居住功能[5][6] - 1947-1948年沈从文两度在此避暑创作《霁清轩杂记》,记录下全园最佳观赏时段为清晨黄昏的静谧时刻[5][6] 名人居住历史 - 近代多位文化名人曾居住颐和园,包括张大千(听鹂馆)、溥心畬(介寿堂)、袁克定(清华轩),均需支付高额租金[5] - 沈从文通过北平市长何思源安排免费入住霁清轩,其居住条件实际潮湿多蚊,但子女得以在园内自由玩耍[5][6] - 熊希龄家族与颐和园存在关联,其侄孙女熊秀琴曾任教于石驸马大街熊府改建的幼儿园[3][4] 文学作品关联 - 沈从文《霁清轩杂记》以诙谐笔触记载园中见闻,如游客议论时政与垂钓场景的戏剧性并置[6] - 《芷江县的熊公馆》透露沈从文曾在该处阅读大量林译小说,形成文学启蒙的重要阶段[3] - 作者通过《古意双溪大雪》理解沈从文在极端孤寂中"生命复苏"的创作状态,该文与颐和园作品存在风格延续[2] 建筑现状与访客体验 - 霁清轩长期闭门导致知名度较低,虽被沈从文高度评价但普通游客难以体验[5] - 谐趣园作为开放区域被多次游览记录,但作者陪同亲属游览时已缺乏观赏兴致[5] - 当代颐和园面临游客过量问题,高峰期园内人流密度严重影响游览体验[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新华网· 2025-06-22 18:24
郁达夫生平与文学成就 -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留日期间写下爱国誓言"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 [1] -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地位 [1] - 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3] 抗战时期活动与贡献 -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以战地记者身份记录前线军民抗争 [2] - 1938年末赴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1939-1942年间发表大量抗日文章鼓舞海外华侨 [2] - 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化名"赵廉"流亡苏门答腊,借酒厂掩护开展抗日工作,被迫担任日军翻译期间暗中营救华侨并收集日军罪行证据 [2] 殉难与历史影响 - 1945年8月29日日本投降后被日军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终年49岁 [2] - 富阳设立达夫路、郁达夫小说奖等纪念设施,该文学奖已举办八届成为国内重要奖项 [3] - 家族后人称其精神"成为后辈精神世界的巨大支柱",强调传承其文人风骨 [3][4] 家国情怀与个人牺牲 - 1937年家乡富阳沦陷,70多岁母亲因拒侍奉日军饿死深山,郁达夫写下"无母可依,此仇必报"挽联 [1] - 抗战宣言"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体现其从文人转变为战士的决心 [1] - 担任日军翻译期间冒险传递的情报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的重要证据 [2]
刘楚昕获奖感言走红后发声:感到压力巨大,将用作品回报厚爱
南方都市报· 2025-06-01 15:20
文学奖项与作家动态 - 青年作家刘楚昕凭借作品《泥潭》获得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奖感言引发全网关注 [1] - 刘楚昕通过漓江文学节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表示将认真打磨书稿,尽快推出《泥潭》 [1] - 刘楚昕在信中坦言获得关注后压力巨大,认为国内还有许多更优秀的青年作家值得社会关注 [3] 作家个人经历 - 刘楚昕从20多岁开始投稿,经历十多年被拒后终于在34岁实现文学梦想 [3] - 其女友因癌症去世前鼓励他"在痛苦中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动力 [3] - 刘楚昕将爱人赠言"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分享给所有奋斗者 [3]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 刘楚昕2008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本硕连读,后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4] - 高中就读理科但对哲学文学有浓厚兴趣,在班主任鼓励下填报相关专业 [4] - 博士导师吴根友表示知晓其在读博期间创作小说,但未予干涉 [4]
在时代的褶皱里,打捞每个人的记忆
虎嗅· 2025-04-27 20:41
作家辽京与《白露春分》 - 辽京凭借《白露春分》获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年度青年小说家"称号,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时代转型中的家庭困境与人性善意 [1] - 《白露春分》通过老人秀梅的衰老轨迹与隔代女性的人生选择,展现农耕文明伦理在现代社会的错位及家庭养老困局 [1][5] - 创作灵感源于辽京的大家庭成长经历,但作品触动了中国式家庭生活的集体记忆,尤其引发对养老问题和家庭结构变迁的共鸣 [11][12] 作品主题与叙事特色 - 小说聚焦熟人社会向原子化社会的转型,通过大院生活的道德评判体系与现代都市契约型关系的对比,揭示人际关系的时代变迁 [3][4] - 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以"记忆地图"形式呈现碎片化情感体验,将日常琐事升华为对抗时间的精神琥珀 [7][8] - 通过三代女性视角(秀梅的传统坚守、佳月的现代焦虑、佳圆的创伤逃离)多维呈现社会转型中的代际冲突与女性困境 [5][6] 创作理念与文学观 - 辽京强调文学应记录"渺小时刻",通过细节堆砌而非口号化表达展现人物复杂性,如佳圆从茫然到觉醒的渐进式痛苦刻画 [14][8] - 认为严肃文学需要安静创作与阅读空间,与"爽文"的即时满足形成对比,但二者满足不同需求 [16][17] - 提出文学创作无边界论,反对模式化写作,主张每部作品都应归零重启,持续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联系 [18][19] 社会观察与时代映射 - 作品揭示传统家庭结构解体带来的养老困境:老人渴望维系家庭表象,而年轻一代追求个体生活轨迹 [5][6] - 通过秀梅对长子的依赖与孙女们的逃离,反映农耕文明伦理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危机 [1][5] - 文学成为观察社会变迁的X光片,尤其记录了大院文化消逝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与道德谱系演变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