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搜索文档
半月涨粉超100万,年轻人迷上这位文学大佬
36氪· 2025-11-24 08:15
不久前,作家莫言开通了新的社交媒体账号一条逛北师大的小视频获得年轻人10万+点赞;一个对"莫言和余华、史铁生偷瓜"的虚构故事的回答,又是近 10万点赞……不到半个月,涨粉超过百万。已经70岁的莫言写道,"我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13年前,莫言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颁奖词说,"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发出的怒吼淹没了很多同时代人的 声音"。 四十四年重看莫言 电影《红高粱》剧照 1987年,电影《红高粱》拍摄时合影,左起: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莫言就已经名扬中国,他的小说《红高粱》被导演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1988年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人民日 报》用整整一个专版进行了报道,"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吼遍大江南北。 莫言在家乡高密 他从此变成了一个职业小说家,发明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王国,在其中肆意开垦、建造:《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遍拿国 内、国际的文学大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条曾面对面采访莫言,他说:"我的创作动机曾经非常低俗""要说我对人类精神有什么贡献,那就是打破了作家的神秘 ...
西子湖畔再添文学星光
杭州日报· 2025-11-18 11:00
11月17日,第十届"西湖·新锐文学奖"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颁奖。 "西湖·新锐文学奖"是《西湖》杂志于2007年创办的文学双年奖,旨在发掘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 新锐作家。本届评奖于2025年1月启动,评选范围是自2023年1月至2025年7月在全国各文学刊物发表的 中短篇小说。经过严格遴选,最终,张玲玲的中篇小说《阿耆尼》、龚万莹的中篇小说《出山》、周于 旸的中篇小说《雪泥鸿爪》捧得大奖。 张玲玲出生于江苏,已出版小说集《嫉妒》《夜樱与四季》,曾获2021年首届短篇小说双年奖。她 的中篇小说《阿耆尼》以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展开对中年人婚姻、情感的精微观照。评委会认 为:"张玲玲以结实如大理石的零度叙事,书写两性间的相互摧折,为当代人的情感生活写下了传记。" 龚万莹生于福建,2024年出版首部中短篇小说集《岛屿的厝》,曾获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 奖。"出山",是闽南语"出殡"的意思。小说《出山》借助殡葬业这一职业设定,将小岛上人们的生死悲 欢一一呈现,每个人都幽默、顽强、坚韧,在艰难的生活中活出勃勃生机。评委会的评语是:"龚万莹 以结实成熟的现实主义笔法,专注于对人的生命、死亡与救赎的探索,是向死而生。" ...
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我适合在俗世里和俗人打交道
第一财经· 2025-11-10 12:02
作品《流俗地》市场表现与影响力 - 长篇小说《流俗地》在中国出版后成为现象级作品,在豆瓣上获得近4万网友打出的9.2高分[1] - 该纯文学作品实现畅销并成功"出圈",作者认为口碑传播和读者推荐效果显著,同时网传刘亦菲将出演电视剧版也可能推动了关注度[1] - 作品获得《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好书荣誉,并获得王德威、王安忆等作家专序推荐[18] 作品内容与风格特点 - 小说以先天失明的盲女银霞为主角,通过其听觉与直觉描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锡都的多元种族(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生活生态[2] - 叙事基调阴郁但无大恶之人或大时代叙事,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隐秘黑暗与暴力,呈现市井小民的平淡生活及数十年历史中的卑微生命[2] - 作家王安忆评价其以细水长流方式叙事,"打开了写实的世界,开辟新的马华写作领域"[7] - 作者自述该作品是描绘马华社会几十年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的草民众生像,采用"一笔一笔对家乡的书写"方式[7] 影视化改编进展 - 有消息称电视剧《流俗地》即将开机,网传导演为许鞍华,盲女银霞的扮演者猜测人选包括刘亦菲、刘诗诗、倪妮[1] - 作者对影视化持开放态度,将其视为另一种语言艺术,理解其有时长和篇幅限制,并表示信任签约导演,不期待原汁原味照搬[4] 作者创作历程与理念 - 作者早期为获奖研究"得奖体",凭借《国北边陲》斩获包括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在内的各大奖项,成为获该奖最多作家[5] - 2016年长篇小说处女作《告别的年代》入围香港浸会大学第四届"红楼梦奖",成为该奖最年轻得主[5] - 创作《流俗地》时已放下文学奖训练,转向更高自我标准,采用"破釜沉舟"心态在"每日诚惶诚恐的状态中"完成[7] - 作者形容自己非天才而是匠人,写作30年靠匠人心态打磨每个字句符号,认为对马来西亚华语作家而言写作是无利可图之事[6] 行业观察与作者观点 - 作者指出马华文学面临长篇小说寥寥可数、缺故事、缺平台、缺出版机会及缺乏读者等多重困境[7] - 观察到当今文学式微,创作者减少且心态改变,更多关注成为作家后能获得什么,而非对作品本身有更高要求[9] - 作者鼓励青年作者突破框框,期待"更奔放、更有野心"作品,认为不完美作品可能更精彩,常被非学院派野生作品惊艳[13]
师恩厚泽,永留在心(零时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1 14:09
为教我们学好中文,曹老师是动了好多脑筋的。 那是20世纪70年代。曹老师的讲台上放着名册簿、课本,以及他的授课讲义、粉笔。粉笔用一个结实的 木盒子装着,木盖子是可抻拉的。他的板书很好,我们班同学都偷偷模仿,我学得比较像,至今仍常有 人说我写字刚劲。 曹老师读书很多,但他不引经据典掉书袋,也很少看讲义,总是凭直觉说话。他的家乡口音很重,刚开 始时,我们往往听了一节课都不知道他讲了些什么。 他总穿着中山装,讲话夸张,爱用手势,甚至用身体的摆动来辅助表达。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会停顿一 下,面带微笑,等待我们大声说出答案;有时候他会用一种舞台道白式的腔调,加上口音,显得十分滑 稽。时间长了,我们渐渐能听得懂他的话,更感觉受益匪浅且终生受用。现在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 到曹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饱含情感的眼睛。 曹老师常对我们说:"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你们在课外,要有计划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 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我带你们去'更大的课堂'。"曹老师说,"出城!我带你们看十三陵。" 那时,自行车是老百姓的主要代步工具,却也不是每家都有。我们10个人、6辆自行车,男生带着女 ...
浮来山银杏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齐鲁晚报· 2025-10-30 19:55
浮来山银杏古树 - 古树主干周长约十六米,需七八个成年人伸展双臂方能环抱,树高约二十七米,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树”和“银杏之祖” [1] -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专题研究,称其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 [1] - 据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碑文记载,树龄已三千余年,史书《春秋》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莒、鲁两国国君曾会盟于树下 [1] 定林寺与刘勰 - 定林寺为千年古刹,历史约1500多年,但远晚于其旁的古老银杏树 [2] - 刘勰为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生于公元465年,祖籍东莞郡莒县 [4] - 史载刘勰在定林寺完成佛经校勘后出家,后潜回莒地原籍,在浮来山创建或主持定林寺并校经 [5][6] - 寺内校经楼传说为刘勰所建,1962年郭沫若亲题“校经楼”以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年,现为刘勰生平事迹陈列馆 [7] 银杏的文化历史 - 银杏在宋代以前被称为“鸭脚”,因叶形似鸭掌,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因其果实色泽润白、形如小杏而赐名“银杏” [3] -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均对银杏有所描述和歌颂 [3] - 文人墨客如李清照、张商英等曾赋诗词赞美银杏叶,赋予其高贵优雅的气质,视其飘落为情感的寄托 [4] 浮来山人文景观 - 浮来山因定林寺、刘勰故居及古银杏树而闻名,山中有刘勰校经楼、千年古观朝阳观、文心亭等景观 [2][4] - 国内冠名定林寺的有五六处,与刘勰相关的共三处,浮来山定林寺为保存完好的北定林寺 [4]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关系,其文字充满对创作的深刻洞察 [8]
“文学映照时代生活 十月汇聚青春力量”,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9 10:59
活动概况 - 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主题为“文学映照时代生活 十月汇聚青春力量” [1] - 多位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齐聚现场 包括王蒙、阿来、麦家、刘亮程、陈彦、欧阳江河等 [1] 文学理念与创作使命 - 阿来强调文学应坚守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生命的关怀 反映社会、追求审美的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逝 [5] - 麦家探讨作家如何从现实中提炼人性真谛 比喻创作如炼钢需不断淬炼 应勇于挑战情感与精神的极限 [7] - 刘亮程分享“大地上的文学”理念 认为创作根植于现实大地 文学可以有一万种虚构但只有一种真实即大地 [9] 品牌建设与读者互动 - 活动现场设置作家读者互动环节 “十月签约作家”代表接受读者献花并亲切交流 [13] - “十月签约作家”机制已累计签约29位作家 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 [13] - “《十月》·共读派”由北京出版集团于今年8月发起 通过共读计划促进编辑、作家与读者深度沟通 [13] 青年作家支持与创作计划 - 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名单揭晓 三位青年作家入选 [15] - “新大众文艺·北京创作计划”正式发布 首期入选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 [15] - 该计划将构建“创作-出版-传播-互动”闭环 推动文学融入大众生活 [15] 活动组织与未来规划 - 本届文学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 中国作家协会等机构支持 [15] - 活动期间将推出新书发布、创作分享、作品研讨、名家讲座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 [15] - 活动旨在凝聚作家力量、推动精品创作、促进全民阅读 助力“书香京城”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15]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
第一财经· 2025-10-09 22:51
获奖信息 -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于2025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 文学成就与地位 - 拉斯洛是匈牙利当代最重要作家之一,囊括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匈牙利文学奖项 [4] - 其于2015年获得国际布克奖,并于2014年获得美国文学奖 [4] 主要作品与出版信息 - 代表作小说《撒旦探戈》中文版于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4] - 译林出版社还出版了其作品《温克海姆男爵返乡》《赫尔施特07769》 [4] -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于2025年9月出版了其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 [4][14] -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了《反抗的忧郁》,并于2020年1月出版了《仁慈的关系》 [4][10][12] 作品改编与关联 - 匈牙利著名导演塔尔·贝拉导演了拉斯洛原创或编剧的多部电影 [4] - 由《撒旦探戈》改编的同名电影是影史经典之作 [4] 作品风格与特点 - 拉斯洛的小说作品结构和语言风格非常晦涩,经常读了半页还不见句号,整篇小说不分段落,故意让人有窒息感 [8] - 其作品置身于社会真实,透过日常琐碎的场景看到人类内心的层面:绝望与希望 [8] - 其作品发现并关注人类困境,与卡夫卡类似 [8]
何建明:新疆70年,大地如诗
中国青年报· 2025-09-26 06:37
书籍创作背景与核心立意 - 作品《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是为纪念新疆70年而创作的50万字报告文学,旨在展现新疆从“边疆末梢”变成“开放前沿”的奋斗历程 [1] - 创作立意在于从“写小我”转向拥抱伟大时代,写出能让读者产生激情和希望的作品,回应文学界对现实题材的忽视 [1] - 作品结构分为史篇、诗篇、史诗篇,分别对应新疆70年的历史、诗意景象和伟大时代的中国史诗 [5] 调研与创作过程 - 前期准备包括查阅史料和进行长达13个月、行程5万余公里的实地调研,覆盖200多个调研点和300多名人物的面对面采访 [2] - 创作过程面临高原反应、极端气候和长途奔波等身体挑战,作者曾因血压骤升和劳累而遭遇生命危险 [3] - 采访工作强度大,经常需要凌晨拜访采访对象,例如深夜12点后与80多岁的兵团老战士会面 [9][10] 人物选择与刻画视角 - 人物选择标准侧重于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平凡而了不起的个体,以及发挥根本性作用的历史人物,不以是否“被宣传过”为依据 [7][8] - 注重挖掘人物的精神价值,力图通过文学手法呈现深层、艺术化的人物形象,区别于新闻式报道 [9] - 书中包含大量“疆二代”、“疆三代”的故事,展现几代人扎根新疆建设的传承,以及当代援疆青年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贡献 [10][11] 内容架构与地域特色 - 选择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和米兰镇四座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进行重点描写,以层次化地呈现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图景 [13][14] - 通过散点式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新疆70年的宏大主题,强调用精神丝带连接个体叙事以构成整体史诗的创作手法 [6] - 创作基调强调用诗性语言和散文式写法展现新疆的美,力图通过文学阐述新疆70年的如诗征程 [15]
让文学照亮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5-09-25 06:54
活动背景与核心目标 - 活动名称为“新青年文学讲坛”,由中国散文学会与《中国青年作家报》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 活动目标包括培育新生代文学创作者,推动当代文学创作与传播的繁荣 [1] - 首场直播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思源·青年书店举办,嘉宾包括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和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丁晓平 [1] 历史传承与时代意义 - 活动背景是纪念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110周年 [2] - 嘉宾红孩强调,新一代中国青年在新时代应当有所作为,发出自己的声音 [2] - 嘉宾丁晓平分享其从纯文学创作转向历史写作的经历,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可以明智并增加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2] 青年创作指导与理念 - 针对青年写作困惑,红孩提出散文创作是解决人生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的问题,是文学表达的根本 [3] - 文学创作被描述为从“我”出发,到达“我们”的过程,旨在引发读者共鸣,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3] - 丁晓平指出文学是孤独又高尚的事业,鼓励青年持续奋斗写作,相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反对“躺平”心态 [3] 数字化时代的创作与学习 - 面对AI时代和网络文学发展,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表现为发表速度加快和门槛降低 [5] - 红孩认为写作最大技巧是“不停地写”,提倡写作顺其自然、以小博大,不必追求题材宏大 [5] - 丁晓平建议青年利用新平台作为发表舞台,但学习仍需阅读经典纸质书,并强调要阅读“无字之书”即社会实践,热爱生活并勤于思考 [5]
45篇作品获奖 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天津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14:18
颁奖典礼概况 - 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于20日在天津举行,两百余位作家、评论家、文学期刊编辑、读者代表出席 [1] - 多位文学界、出版界及文艺界重要嘉宾出席典礼,部分嘉宾受聘为第五届百花文艺周学术顾问并共同为活动启幕 [2] 奖项设置与获奖情况 - 本届百花文学奖共有45篇作品分获8类文学奖项,包括短篇小说奖10篇、中篇小说奖10篇、长篇小说奖2篇、微型小说奖5篇、散文奖10篇、科幻文学奖3篇、网络文学奖3篇、影视剧改编价值奖2篇 [2] - 来自《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的27位编辑获得编辑奖,30位读者获得读者奖 [2] 获奖者观点与行业意义 - 作家蔡崇达认为写作是为漂泊的灵魂重建精神故乡,创作者的努力能陪伴人重新发现共同构成的故乡 [3] - 作家肖勤将文学视为心灵之光,认为文学能照见自己的江河星辰,写作者以文字构筑向阳之屋 [4] - 作家津子围表示将继续深入生活,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为文学百花园增添新的色彩 [4] - 编辑阿霞指出百花文学奖在当下文学评奖体系中罕见地为编辑设奖,体现了对幕后编辑辛苦和价值的认可 [4] - 编辑阿霞盛赞该奖项对文学新力量的重视与鼓励,认为这源于始终如一的真诚和对文学的尊重 [4] - 读者奖获奖代表赵毓文称百花社的书刊是其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窗口,阅读相关杂志达几十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