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

搜索文档
王璞|先锋革命之梦:《超现实主义宣言》一百年
新浪财经· 2025-06-09 11:49
超现实主义百年纪念展 - 蓬皮杜中心举办"超现实主义 首先和永远"特展 纪念《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100周年 展览设计为13个主题的迷宫式空间 致敬1938年超现实主义大展的梦境理念 [1][3][9] - 展览入口复刻巴黎蒙马特"地狱歌舞厅"的利维坦怪兽血盆大口 象征梦与现实的交界 核心展品包括布勒东《宣言》手稿及初版本 辅以曼·雷伊 马克斯·恩斯特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 [13][15][21] - 特别设置"缝纫机与雨伞"展区 呈现洛特雷阿蒙诗句的视觉转化 强调超现实主义"偶然相遇"的创作语法 展出恩斯特《女人·100只头颅》等拼贴系列 [28][29] 超现实主义运动历史脉络 - 1924年布勒东发表《宣言》定义超现实主义为"纯粹精神无意识活动" 其后续多篇宣言文本与政治立场声明 形成先锋派特有的"革命诗歌"文类 [17][22][23] - 运动起源于一战后的精神创伤 南特神经病院经历与雅克·瓦谢的反战思想构成前史 二战期间布勒东流亡美洲 推动超现实主义全球化传播 [31][34][37] - 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深刻互动 1924年创刊《超现实主义革命》 1935年提出"改造世界"与"改变生活"并重的革命纲领 形成美学实验与政治实践的双重先锋性 [24][25][26] 超现实主义的文化影响 - 直接启发本雅明《拱廊街计划》 阿拉贡《巴黎农民》的都市神话学成为研究模板 其空间感知理论持续影响当代艺术策展理念 [12][13][27]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被转化为创作方法论 但弗洛伊德本人拒绝认可 布勒东仍坚持"必须做梦"的列宁式宣言 将无意识解放等同于政治解放 [42][44][45] - 2024年七星文库推出《超现实主义诸宣言》限量纪念版 学术界重新评估其"未完成性" 展览标题"首先和永远"暗示运动仍具当代生命力 [3][7][50]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新浪财经· 2025-05-08 12:46
梁启超与"少年中国"概念 - "少年"一词的新意义及"少年中国"概念通过梁启超的《清议报》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词语[1] - 许多革命家和作家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等[1] - 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都被"少年"概念吸引,包括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革命者陈天华[1] 晚清教育改革 - 1860年洋务运动期间成立传授西方知识的学校如同文馆(1862年)、广方言馆(1863年)[4] - 1898年梁启超参与创立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取代古老的国子监[4] - 1901年清廷核准张之洞提案,要求各省设立大学、各市设中学、各县设小学,课程包括传统学问和西方科学[5] - 1905年清廷废除已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5] 新式教育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首次接触现代学科如格致、算学、地理等[6] - 胡适因受严复和梁启超进化论影响,将名字改为"适"(取自"适者生存")[8] - 郭沫若描述新式学校教育唤醒自我意识,使他"蜕去自己的皮"与新时代同步成长[8] - 上百万中国青年在新式学校接受教育,经历与传统父辈完全不同的成长体验[9] 学生运动与革命 - 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全体学生退学抗议,成为全国性新闻[15] - 145名前南洋公学学生创立爱国学社,成为革命青年培训基地,蔡元培、章太炎担任导师[16] - 邹容1903年出版《革命军》,号召流血革命救中国,成为革命青年的精神偶像[16][20] - 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邹容的牺牲被用来动员青年参加革命[20] 启蒙的多重维度 - 严复翻译进化论等西方学说打开青年接受现代思想的通道[23] - 吴稚晖回忆电灯等现代物质文明成为内陆青年的启蒙时刻[26] - 林纾翻译《茶花女》开创中国感伤文学传统,影响"鸳鸯蝴蝶派"小说[27] - 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将革命与恋爱结合,开创"革命加恋爱"情节模式[28] 现代青年主体性建构 - 新式教育使青年摆脱儒家修身治国传统,获得自我塑造的自由[9] - 章太炎批评现代教育限制学生自主性,提倡传统"眼学"而非现代"耳学"[11] - 无政府主义者追求塑造拥有绝对个人自由的"完人"理想[30] - 青年通过教育、革命、物质体验等多重路径完成现代主体性建构[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