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按疗效付费
icon
搜索文档
健康险新政!或将成为创新器械“第二张门票”?
思宇MedTech· 2025-10-02 10:45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金融监管新政推动商业健康险将医疗新技术、新器械纳入保障范围,为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开辟了医保之外的“先行支付通道”[2][14] - 政策鼓励探索“按疗效付费”等创新支付机制,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导向,医疗器械企业需准备真实世界数据作为合作核心筹码[2][19][31] - 商业健康险与基本医保、个人自付构成三层支付结构,将重构医疗器械支付生态,深刻影响创新产品的临床落地和市场普及路径[13][33][34]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三层结构 - **基本医保(主体支付池)**:覆盖13.27亿人,参保率95%[4] 基金规模3.49万亿元,累计结存3.86万亿元[5] 住院费用目录内支付比例职工医保85%、居民医保69%,但对创新药械有严格准入机制[6][7] - **个人自付(患者负担痛点)**:在高值耗材、创新器械等领域个人负担显著,医疗救助覆盖7916万人、支出792亿元但体量有限,直接制约创新器械普及[8][9] - **商业健康险(新兴补充力量)**:2024年保费收入9774亿元,占保险市场17%,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占比约10%[10] 赔付支出4052亿元,占居民医疗总费用8.5万亿元的5%,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36%-40%偏低[10][24] 正逐渐成为创新技术应用的“新通道”[12] 健康险新政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具体信号 - **支付范围扩大**:政策明确要求商业健康险将“新器械”纳入保障范围,为尚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创新产品提供先行支付通道[18] - **支付方式创新**:支持探索按疗效付费等市场化支付机制,器械企业可通过证明产品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价值成为谈判筹码[19][31] - **产业协同加深**:鼓励团险(高效筹资渠道)和个险(覆盖特病、罕见病)协同发展,推动器械批量进入应用场景[20][21][32] 强调健康管理与保险融合,器械企业需用真实世界数据证明在预防并发症、提升康复效率上的价值[22] 商业健康险市场面临的挑战 - **赔付水平偏低**: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仅占居民医疗总费用的5%,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36%-40%低于合理区间50%-80%,可能导致创新器械即便纳入保险也因实报比例低而难以真正使用[10][24] - **产品结构失衡**:重疾险占比大但短期赔付有限,医疗险对带病体、老龄人群等创新器械主要使用群体覆盖不足,直接影响器械推广[25][27] - **数据协同缺口**:医保-医疗-医药数据共享不足,保险公司缺乏真实世界疗效证据难以科学定价,器械企业进入商保支付必须准备扎实的数据与临床价值证明[28][29] 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战略启示 - **商保作为前置支付**:企业可规划“商保先覆盖—积累应用数据—再进入医保”的市场路径,抓住政策窗口[30] - **数据为核心筹码**:在按疗效付费趋势下,企业必须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和健康经济学评估证明产品能降低并发症、节约总成本[31] - **团险与惠民保为切入点**:团险筹资效率高利于批量推广,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正成为特病、罕见病器械的主要支付渠道[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