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救死扶伤
icon
搜索文档
以医道为枪 护山河无恙——来自八路军老战士孙思明的抗战故事
新华社· 2025-07-20 18:05
抗战时期医疗行业 - 八路军野战医疗所面临严重物资短缺,缺乏基础医疗设备如体温表、血压计,敷料需手工制作并用蒸笼消毒[7] - 医疗物资匮乏导致伤员死亡率上升,部分伤员因无法获得药品治疗而牺牲[8] - 除战伤外,野战所还需处理因恶劣卫生条件引发的疾病,如疥疮、夜盲症及高致死率的伤寒并发症[9][10] 医疗人员工作模式 - 看护员需夜间秘密巡诊,最远往返6里山路,换药过程需严格处理医疗垃圾以防暴露[5][6][7] - 医疗团队由民兵、妇救会成员协同组成,3人小组负责3个隐蔽点的伤员护理[5] - 违反医疗垃圾处理纪律曾导致医务人员与伤员遭日军杀害[7] 战后医疗行业发展 - 战地救护经验推动从业者系统学习医学理论,技术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2] - 资深从业者持续一线工作至80岁,并编著养生手册传递临床经验[14] - 行业传承注重培养新人,通过实战案例教育后代提升专业使命感[14] 行业历史影响 - 抗战时期缺医少药的困境成为从业者精进技术的核心动力[13] - 亲历者通过勋章、证书等实物资料向年轻一代传递行业历史责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