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史

搜索文档
寻访上海抗战遗迹|里弄民居承载着普通人的抗战记忆
新浪财经· 2025-07-10 07:03
抗战历史遗迹 - 上海石库门里弄为抗战时期的隐蔽战线提供了天然屏障,隐藏着抗战秘史 [1][3] -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于1937年8月在福煦路多福里成立,后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主要工作包括联系社会各界、出版刊物、采购物资 [3] -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永嘉路291弄慎成里,1937年至1942年间多次搬迁,王尧山夫妇曾掩护省委活动 [4][5][7] 建筑与城市遗产 -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建造了大量新式里弄、小型公寓和花园里弄,如上方花园、上海新村和裕华新村 [9][10][11] - 上方花园由浙江兴业银行开发,1938年至1941年分批建造,单元用地规模从150平米缩小至70平米,反映战争时期的房荒和通胀 [11] - 同济大学潘玥建议对抗战建筑遗存进行普查,包括未定级遗存,并设计抗战建筑行走路线 [9] 文化与生活记忆 - 张爱玲在"孤岛"时期居住于常德公寓,完成多部代表作,其文学聚焦战争中的日常生活 [14][16] - 口述史记录显示,抗战时期上海里弄成为难民区,犹太难民与本地居民共同生活 [18][19] - 潘玥建议通过田野调查记录居民家族记忆,并利用废弃公共空间建立社区微型博物馆 [21]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多地举行纪念活动 祭奠英烈缅怀遇难同胞
央视网· 2025-07-07 15:12
多地举行纪念活动 祭奠英烈缅怀遇难同胞 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是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从那时起,"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 炮火共赴国难",并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北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今天举行 7月7日上午,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仪式,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开幕 式也同时举行。 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开幕式同时举行。主题展将于7月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通过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艺术品 +历史场景,结合科技手段的布展方式,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伟大历程。展出照片超过1500张,文物超过3200件。 为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此次还特别设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等专区。本次展览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总台记者 何畅:今天上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在这里举行。参与这次仪式的600人,其中包括抗战将领遗属代表和抗 ...
“抗战中的武汉” 走进今年高考语文卷
长江日报· 2025-06-08 08:43
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 2025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以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片土地》、穆旦《赞美》三篇抗战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作为材料,要求考生围绕"青年责任"主题写作 [1][3] - 作文材料直接涉及1938年汉口战局吃紧的历史场景,描述逃难者沿江而上的艰难经历,与武汉本地历史高度关联 [3][8] - 题目设计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导向,武汉作为抗战重要历史现场成为核心素材 [3][8] 文学作品历史背景 - 老舍《鼓书艺人》章节描写1938年汉口逃难场景,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同年武汉抗战时期,穆旦《赞美》写于1941年抗战关键阶段 [3][4] - 1938年武汉作为"战时首都"汇聚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艺界人士,形成文化抗战力量,艾青曾在武昌艺专创作多首抗战诗歌 [4][8] - 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8] 地域文化价值 - 武汉在抗战中承担特殊历史角色,既是苦难承受地也是抗战中心,现存昙华林等大量抗战遗迹和红色历史遗址 [4][8] - 武汉保卫战期间"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被学者视为抗战力量象征,2025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强化了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8]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指出高考试题选择武汉相关素材,凸显该城市在全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的独特地位 [8] 教育反馈 - 武汉考生在作文中主动运用本地抗疫故事呼应历史责任主题,体现地域历史教育成效 [1] - 家长反馈高考题目促使家庭重新关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等本土历史文学作品 [4] - 教育工作者建议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博物馆、纪念馆深化对城市历史内涵的理解 [4][8]
“随身携带汽油,危急时先烧密码本”(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6 06:32
图①:焦克明年轻时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图②:焦克明敬礼。 孙豪杰摄 制图:汪哲平 阳光透过纱帘洒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的休养病房里,98岁的焦克明颤巍巍地抚过桌子上的纪念章和老照 片,仿佛将时光拉回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这是我第一次穿上军装照的……"他指着照片,声音陡然清晰。 焦克明1927年出生于河北河间李家安村,这里位于平大、沧保等公路交通干线的交会处,抗日战争时期 是日军深入冀中腹地的重要据点之一。1944年,焦克明投身革命,在冀中军区从事电报传译和机要工 作。 机要员有多重要? "我们是首长的'眼睛',译错一个字,仗就可能打输" 焦克明对童年的回忆,是村子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道。 "鬼子进村'扫荡',我们就躲进地道里,我家的地道就有4个口,有的在筐下面,有的在柴火下面。"焦 克明回忆道,这些地道可以通到村外的田地里。 1944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被组织安排到河北的抗日学校工作,担任小学校长。 "我教孩子们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对于外面来的这些强盗,成年以后,一定要反抗,要消灭他们。"焦克 明说。1945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他被分配到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机要科,投入到紧张的 机要译电工作中 ...
“枪声一响,我们连队所有战士向敌人冲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聆听孔宪德讲述战争年代的 故事。 以上图片均为曹静怡摄 军装、纪念章、老照片、回忆录……得知一群孩子要来,孔宪德特意交代儿子孔毅把家中的老物件找出 来。"多和年轻人交流,才能将红色精神更好传承下去。"离休之后的孔宪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今年97岁的孔宪德,出生于山东临朐,是一位因战七级残疾军人,也是一位抗战老兵,现定居浙江金 华。上个月,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上,来自金华市婺城区的少先队员们,整齐列队,给孔宪德献上鲜花。 那天,好几个月没有出门的孔宪德,执意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他佩戴奖章,身着军装,还特意录制了一 段祝福视频。 为什么参军? "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 5月初,一群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系着红领巾,手捧鲜花,按响了孔宪德家的门铃。 孔宪德敬礼。 孔宪德倚在沙发上,孩子们围坐在他身旁,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那时候孔宪德山东老家闹饥荒, 日伪军进犯,百姓家的炉灶内凡是没有蛛网的,说明家里有粮食,必须交出来。 回想起这些事,他既愤怒又伤感:"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后来,16岁的孔宪 德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