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

搜索文档
忻东旺:画家中的画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6-30 12:07
艺术家忻东旺的生平与艺术理念 - 忻东旺出生于1963年河北张家口康保县忻家坊村,童年贫困但坚持绘画梦想,从民间画匠逆袭成为清华美院教师[1] - 其艺术宣言强调人文关怀、民族气质、当代文化深度和人类审美教养,代表作《早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1] - 艺术创作始于1980年代坝上旱灾时期的生存挣扎,曾靠画炕围子(6元一圈)、玻璃画(1.5元一幅)糊口[1] 代表作品与艺术转折点 - 1995年油画《诚城》从落选作品中被重新发现,成为描绘农民工群体的史诗级作品,画面展现大同火车站农民的迷茫与坚韧[2] - 2004年《早点》通过农民工早餐场景的细节(冻红指关节、油腻棉外套)传递生存艰辛与烟火气温暖[3] - 2012年《白菜》以51.75万元拍卖价成交,烂叶与菜心的对比象征生命本真,被冷军誉为"天下第一白菜"[5] 艺术风格与技法创新 - 形体处理吸收汉代陶俑浑朴造型,人物比例夸张如黄土高原般厚重[4] - 笔触技法借鉴民间刮腻子手法,颜料堆砌粗粝肌理,线条运用中国白描复勾法强化轮廓[4] - 艺术语言融合永乐宫元代壁画"随类赋彩"用色理念和晋祠宋代彩塑"以线塑形"法则,提出油画"笔即意境"理论[3] 教育理念与社会观察 - 在清华美院教学中强调"意象造型",将中国传统"以形写神"融入油画训练,注重农民生存情感对当代文化的影响[5][6] - 速写本记录农民工细节(瓦工掏烟翘指如兰花、卖菜大嫂整齐叠零钱),拒绝符号化底层人物[3] - 教育手稿标注"肩胛骨转折像山岩棱线"、"老农笑纹藏日光痕迹",体现"身教"哲学与生命虔诚[6] 晚期创作与精神内核 - 病榻遗作《生命的托举》以郁金香象征"生的希冀和爱的美好",静物系列(白菜、石榴)成为生命隐喻[6][7] - 1991年《晌》通过小男孩与羊羔酣睡场景展现苦难中的希望微光,坚持"人的情趣"表达[7] - 创作始终聚焦煤矿工人黑指甲、冻裂手指等细节,传递如坝上"小老树"般风沙中不屈的生命力[7]
建筑工人参加图书签售活动,不应该被当成“奇观”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20:07
社交媒体传播现象 - 河南濮阳建筑工人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1] - 视频内容聚焦建筑工人作为读者身份与现场互动细节 引发网友关于平等阅读权利的讨论 [1][2] - 视频末尾作家与读者平等交流的画面成为感动网友的核心片段 [3] 公众舆论焦点 - 部分网友认为不应强调建筑工人身份 应将其视为普通读者 [1] - 拍摄者提问涉及学历、衣着等话题被批评为不礼貌 凸显对"身份差异"的过度关注 [1] - "特权""好心人"等表述被指破坏阅读平等性 消解自愿消费的意义 [2] 文化消费行为分析 - 签售会现场出现赠书行为 但被拍摄者表述降低其文化互动价值 [2] - 理想消费场景应为无干扰的购书、签名流程 不应因职业差异区别对待 [3] - 读书活动应体现平视世界的价值观 视频现象反映社会对特定职业群体的刻板印象 [3] 行业规范启示 - 文化活动现场需避免身份标签化 保障参与者平等权利 [1][3] - 媒体传播应注重价值观引导 减少对非核心要素的过度渲染 [1][2] - 图书签售作为文化消费场景 应强化自愿平等原则 维护作者与读者直接交流的纯粹性 [2][3]
父母教养行为如何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新闻网· 2025-05-11 09:30
父母教养行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 父母教养行为包括温暖关爱、行为监控、自主支持、严厉惩罚、拒绝放任、过度控制六类,前三者为积极教养行为,后三者为消极教养行为 [3] - 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和相对权重分析方法,纳入155篇文献,共123,917名被试,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 [2] - 孩子心理健康指标选取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状态指标,抑郁、焦虑作为消极状态指标 [3] 积极教养行为的影响 - 温暖关爱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护因素,解释率达70.05% [4] - 自主支持能促进孩子积极发展,解释率为25.00% [4] - 行为监控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但解释率最低,仅为4.95%,可能因监控水平超出有效范围或需其他条件支持 [4] 消极教养行为的影响 - 拒绝放任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风险因素,解释率达55.77% [5] - 过度控制和严厉惩罚的解释率分别为22.12%和22.11%,均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5] - 严厉惩罚可能通过剥夺安全感或作为其他风险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心理健康 [6] 家庭教育建议 - 最佳教养行为应是带有温度的条件反射,而非固定程序 [6] - 提倡多倾听、少冷漠,多放手、少控制,多引导、少惩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