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碳管理

搜索文档
最新旗舰报告:亚洲应开创有韧性、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
国际金融报· 2025-03-25 19:26
亚洲绿色转型挑战与机遇 - 亚洲面临独特气候挑战 全球50%以上人口和约50%GDP集中在亚洲 许多最易受气候影响经济体位于该地区[1] - 亚洲需兼顾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 缓解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存在困难[1] 绿色转型政策框架 - 亚洲通过政策框架 行业引导和市场力量三方面推动绿色转型 技术进步和气候融资是关键驱动力[2] - 主要碳排放国包括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日本和沙特阿拉伯均设定雄心勃勃气候目标 国家自主贡献提供重要机遇[2] - 政策重点关注能源 废物管理 可持续制造和交通 以及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如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2] 市场力量与碳定价机制 -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和供应链减排推动转型 消费者环保偏好加速低碳转变[2] - 碳定价与交易将排放成本内部化 推动低碳解决方案落实 自由贸易协定对清洁能源供应链至关重要[2] - 碳定价是市场资源转向低碳发展的不可或缺手段[2] 区域发展差异与挑战 - 亚洲各地区绿色增长表现差异很大 不同次区域面临挑战各异 政策需要因地制宜[3] - 经济体需要更多明确具体举措提高气候雄心 加速绿色转型进展[3] 绿色技术创新进展 - 亚洲在新兴绿色技术领域进展迅猛 有望成为先进电池材料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 潮汐能等领域领头羊[4] - 中国85%新能源产能来自可再生能源 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4] - 规模化部署需要更多研发投资 区域合作以及融资模式创新[4] 技术推广与贸易壁垒 - 区域知识转让和财政支持对落后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4] - 解决贸易壁垒是实现低碳技术全球推广的关键[5] 融资挑战与资金缺口 - 亚洲绿色转型面临重大融资挑战 南亚损失与损害问题最为严重 南亚和东南亚债务负担较重[6] - 中亚和西亚尤其面临获取气候资金挑战 各区域需要加强机构建设[6] - 绿色增长指数显示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资金投入仍然较低 阻碍创新和可再生能源扩展[6] 资金动员途径 - 需动员多边机构 公共部门和私人投资者弥合资金缺口 优惠融资仅占总气候融资11%[6] - 绿色债券 信贷和股权增长是动员亚洲私人资本的关键途径[6] 自然投资战略 - 亚洲需要将有利于自然的投资纳入更广泛经济和基础设施规划中[7] - 投资自然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气候公正 确保自然资源依赖型社区维持生计[7] - "自然作为基础设施"代表战略性观念转变 将自然生态系统定位为传统基础设施的替代方案[7] 自然投资实施障碍 - 由于政策碎片化 资金不足 未纳入国家气候战略等原因 自然资产在许多亚洲经济体未得到充分利用[7] - 解锁自然投资潜力需要采用全面政策 将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和经济发展相结合[7] 碳市场发展机遇 - 合规市场和自愿碳市场预计大幅增长 到2050年碳抵消需求达每年52亿吨二氧化碳[8] - 《巴黎协定》第六条推动国际碳交易 到2030年每年有望节省3000多亿美元 2020-2050年间减少21万亿美元全球减缓成本[8] - 多个亚洲国家正在开发第六条碳信用框架包括孟加拉国 不丹 柬埔寨 印度 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8] 碳市场挑战与前景 - 必须解决治理和政策实施挑战以释放全球碳市场潜力[9] - 亚洲碳市场未来取决于解决结构性挑战和加强互联互通 协调区域标准和制定透明定价机制尤为关键[9] - 亚洲有望成为碳交易核心枢纽[9] 转型综合策略 - 需整合碳市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绿色技术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11] - 可持续转型可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降低与污染相关的健康成本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11] - 通过对创新 治理和跨部门合作进行战略投资 亚洲在领导全球可持续未来方面占有明显优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