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农机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在中联重科下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0 12:15
产品发布 - 全球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DX7004正式下线 整机最大输出功率1200马力 采用混合动力构架 双电机额定功率700马力 峰值功率1200马力 峰值扭矩4500牛米 [1][3] - 产品专为超大规模农场设计 12小时连续作业面积达7200亩 采用分布式智能电机直驱技术实现无级变速 搭载自研EPiot智能驾驶系统及AOS智能作业系统 支持自动驾驶与厘米级高精度作业 [3] - 产品采用电机直驱动力输出和液压泵技术 实现大型复式作业机具精准作业 具有更强大牵引力 更低燃料消耗和更环保排放表现 [3] 技术突破 - 构建电驱无级变速 电驱自适应协同作业 整田全速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体系 突破国际巨头高端技术垄断格局 [4] - 数字化底盘 核心零部件及控制系统均由公司自主开发 融合新能源和物联智控技术 [3] - 产品在作业效率 能量利用率 智能化程度上超越国际现有高端无级变速大马力拖拉机 [4] 公司战略与行业地位 - 公司2014年进入农业机械领域 2021年成为中国首家联合国农业机械长期采购合作商 [4] - 产品覆盖耕 种 管 收 储全环节和水田旱田全地域 轮式收割机 烘干机 履带旋耕机国内市场份额稳居前列 中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国内第一 [4] - 坚持高端 国际 新能源战略 持续推进农机板块创新发展 助推中国农机装备向高端化 绿色化 国际化迈进 [5] 研发成果 - 快速推出多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杆产品 包括国产最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 350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 国内最大批式粮食烘干机 全球首台串联式混合动力智能收获机等 [4] - 充分融合工程机械板块技术 制造 人才和产业链优势持续赋能农业机械业务 对标国际一流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 [2] - 实现多品类 多技术路线产品全面突破 彰显农业机械创新速度和全链条协同新成效 [4]
中联重科下线全球最大马力拖拉机,国产高端农机实现新突破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22:29
产品发布 - 全球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DX7004正式下线 最大输出功率达1200马力 采用混合动力系统[1][3] - 双电机额定功率700马力 峰值功率1200马力 峰值扭矩4500牛米 支持12小时连续作业7200亩[5] - 搭载自研数字化底盘和智能控制系统 支持无级变速与电机直驱液压 适配大型复式机具精准作业[5] 技术突破 - 突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无级变速核心技术 实现作业效率/能量利用率/智能化水平对国际高端产品的超越[7] - 基于北斗高精定位的EPiot智能驾驶与AOS作业系统 高速作业中保持厘米级精度[5] - 采用新能源智能架构 成为全球同类产品中动力最强的拖拉机[1] 战略布局 - 公司依托工程机械领域技术积累 全面构建高端农机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2] - 自2014年进入农业机械领域 实现耕/种/管/收/储全流程产品覆盖[7] - 轮式收割机和烘干机国内市场领先 大马力拖拉机出口量居国内首位[7] 发展愿景 - 坚持"高端 国际 新能源"战略 推动农机装备向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迈进[7] -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球农业现代化提供装备支撑[7]
新技术新机械显担当 农业龙头企业助力夏收
上海证券报· 2025-06-05 03:16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升级 - 中联重科推出“超级电混”混合动力收割机,油耗比传统机型节省30% [1] - 无人驾驶收割机加装导航定位及远程遥控系统,与传统农机相比一天可增收约350斤粮食 [2] - 头部农机上市公司将收割机割台绞龙直径从400毫米增至610毫米,并改进伸缩扒尺设计以提升收割效率 [3] 夏收进度与农机投入 - 截至6月2日,全国夏粮小麦收获面积达1.48亿亩,进度为42.52%,同比快约0.6个百分点 [1] - 今年“三夏”全国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参与跨区作业的超20万台 [3] - 湖北省2025年夏收作业周期为17天,相比2024年的21天大幅缩短 [2] 高标准农田与智慧农业应用 - 大禹节水在天津武清区项目部署农业智慧中控系统,实现农田管理智能化并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 [5] - 中化农业MAP在河南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动态调整灌溉施肥量 [6] - 中化化肥西北大区通过调整施肥方案,指导农户使用“生物+”肥料产品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5] 农机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布局 - 农机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向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普及,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3] - 一拖股份计划加速推进大马力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等高端智能拖拉机研发,并发展全场景中小马力产品 [3] - 每秒9公斤、10公斤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流机型,智能化装备更多投入生产一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