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就地并网消纳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零碳园区应配置新型储能,推动微电网与主网协同发展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核心观点 - 江苏省提出零碳园区建设框架,要求通过新型储能配置、微电网协同、能碳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园区碳中和目标 [1] - 文件适用于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要求3年内无重大安全环境事故,建设范围可为整体园区或"园中园" [10][15] - 提出7大类28项绩效指标,包括单位能耗碳排放<0.3tCO2/tce、非化石能源占比≥80%、光伏覆盖率≥75%等强制性指标 [31][34] 能源系统建设 - **储能配置**:要求在电网/电源/用户侧配置新型储能,容量≥日均用电量10%,支持多元化技术应用 [1][20][31] - **微电网发展**:推动数字化微电网建设,实现新能源/负荷/储能聚合调控,与主网分层分级协同运行 [1][20] - **绿电供应**:要求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70%(含绿证),开发分布式光伏/风电,推进电能替代和绿证交易 [19][20][31] 基础设施要求 - **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需达二星级绿色标准,超低能耗建筑面积≥3万㎡,推广光伏建材/热泵技术 [21][31] - **交通体系**:新增车辆100%使用新能源,布局充换电/加氢站,建设智慧路灯等辅助设施 [21][31] - **数字基建**:数据中心PUE需优于国家要求,通过水冷/余热回收等技术实现节能 [21] 产业运营管理 - **企业要求**:规上企业100%完成清洁生产审核,50%以上开展碳足迹认证,80%披露环境信息 [24][31][34] - **技术创新**:鼓励CCUS/BECCS技术应用,探索绿氢制备/燃料电池等场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 [28][29][34] - **监管平台**:建设能碳监管系统集成电/热/冷等多维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和碳排放溯源 [1][26] 循环经济措施 - **资源利用**:要求工业固废利用率≥80%,余热利用率≥50%,推动中水回用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25][31] - **产业链协同**:通过延链补链形成闭环物料流,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培育绿色工厂占比≥30% [23][24][31] 政策实施机制 - **评价体系**:将指标分为强制类(一类)、参考类(二类)和激励类(三类),实施分级考核 [34] - **服务支撑**:构建一体化低碳服务平台,提供碳资产/绿电交易等服务,与省级系统互联互通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