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

搜索文档
聊聊无聊
虎嗅· 2025-06-26 19:19
无聊的心理学研究 - 无聊被定义为"对欲望的欲望",是一种认知状态与"舌尖现象"类似,感觉缺少什么但无法明确表达 [2] - 无聊研究领域在过去几十年蓬勃发展,相关学术会议和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包括《无聊研究文摘》等专著出版 [3] - 研究者区分了一般性无聊和存在性无聊,前者是短暂的精神倦怠,后者是现代性产物带来的空虚感和疏远感 [8] 无聊的社会经济背景 - 无聊与现代资本主义密切相关,闲暇时间增加和意义感缺失导致更多人期望生活有趣却常感失望 [4] - 工业社会将工作与闲暇严格分离,使工作更加单调,同时城市环境中存在过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要求 [4] - 行政工作大幅扩张导致"狗屁工作"现象,使欧美地区许多人从事自认为无意义的工作,加剧无聊感 [10] 无聊的测量与研究 - 研究者开发了"无聊倾向量表"和即时无聊测量工具,并采用日记法等新方法研究自然状态下的无聊 [14] - 实验室研究通过设计极度无聊的任务(如观看养鱼场管理影片)来诱发和测量无聊状态 [15] - 美国大学生研究中55%因无聊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电脑课被评为最无聊的课程 [20] 无聊的商业影响 - 消费性技术可能削弱人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导致更易感到无聊,但缺乏长期追踪数据支持 [24] - 隔离期间无聊感增加可能改变消费行为,研究者开始在线研究疫情期间人们的无聊反应 [25] - 传统认为无聊能激发创造力,但缺乏实证支持,更多是人们对不受干扰的自由时间的渴望 [22]
如何应对无聊,是后稀缺时代的最大挑战
腾讯研究院· 2025-05-14 16:35
书籍核心观点 - 《未来之地》探讨在技术问题已解决的世界中,理想社会如何实现以及为何令人向往,而非传统技术毁灭论 [3][4] - 作者提出乌托邦社会需解决的核心矛盾:物质富足后如何维持进步动力与避免人性惰性 [5][6] - 技术进步可能复制农业革命的负面效应,如强化不平等而非普惠社会 [3] 作者背景与理论框架 - 尼克·博斯特罗姆学术背景涵盖哲学、物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创立人类未来研究所研究灭绝级风险 [1][2] - 其理论受"负熵主义"影响,主张技术可突破生命极限,但超级智能可能因漠视人类而引发文明危机 [2] - 新书采用哲学对话体,融合亚里士多德讲演、柏拉图对话与伊索寓言三种传统 [5] 乌托邦社会的关键挑战 - **进步动力缺失**:平等社会可能因缺乏竞争导致进步停滞,历史上不平等社会反而催生文艺复兴等成就 [5][6] - **消费形式创新**:提出三类新消费方向——生物增强/脑机接口、大型公共项目、社会地位竞争,但受资源与生理限制 [8] - **闲暇文化重构**:需改变稀缺社会形成的劳动伦理,上层阶级对闲暇接纳度高于中下层 [8] 深层冗余与目的生产机制 - **五环防御体系**:享乐效价、体验质地、自成目的活动、人工目的、社会文化纠缠,解决工作消失后的意义危机 [9][10][11] - **无聊的双重性**:既是精神挑战也是创新驱动力,技术手段如神经药物可能剥夺原创性 [11] - **美学尺度细分**:通过提升感知细腻度(如四色视者辨识1亿种颜色)对抗无聊 [12] 副线剧情隐喻 - 虚拟听众讨论指向"体验机"思想实验,强调自主经验不可替代 [13] - 狐狸与哲学家猪的寓言暗示乌托邦与弱肉强食现实并存的可能 [13] 现实意义 - 当前技术进步尚未实现闲暇中的美学体验提升,表明技术发展仍不完善 [15] - 开放式讨论为改变历史方向保留可能性,模棱两可的状态蕴含选择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