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智能》

搜索文档
梅剑华:思考理想之未来的意义
虎嗅· 2025-06-20 16:02
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从2016年到2025年快速发展,包括阿尔法围棋、ChatGPT、DeepSeek等标志性事件 [5] - 生物技术、脑机融合技术成熟,推动新人类、新世界的出现 [5] - 互联网在1999年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开启获取新知、结交新友的可能性 [4] 社会变迁 - 1991年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饮食简单,饮料和水果稀缺 [1][2] - 200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饮食改善,如四菜一汤、饭后水果 [1][2] - 21世纪前25年经历重大事件,如中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新冠疫情等 [3] 哲学与未来思考 - 深度乌托邦探讨技术成熟后人类生活的意义,涉及真善美的追求 [10][11] - 未来可能面临意义缺失问题,但人与他人、机器、世界的关系仍存意义 [12][13] - 爱因斯坦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三种境界在深度乌托邦中仍适用 [13] 书籍与理论 - 《未来之地》讨论深度乌托邦实现后的生命意义问题 [10][11] - 博斯特罗姆的《超级智能》描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 [5][16] - 查莫斯的《现实+》支持虚拟现实模拟假说,与博斯特罗姆观点类似 [16] 争议与批评 - 博斯特罗姆的长期主义运动被批评忽略气候、贫困等现实问题 [16] -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于2024年关闭,博斯特罗姆事业受争议 [16]
如何应对无聊,是后稀缺时代的最大挑战
腾讯研究院· 2025-05-14 16:35
张笑宇 亚洲图书奖得主,"文明三部曲"作者 本书为新书《未来之地》书评 《三体》英文版发售以后,一位美国网友曾在网络上留言,说他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自己好像变聪明了。 我觉得,尼克·博斯特罗姆这本《未来之地》,也是一本让人读完后觉得自己变聪明的书。 尼克·博斯特罗姆1973 年出生于瑞典。跟很多天才一样,他小时候也不喜欢学校教育,并且养成了慵懒 的习惯,大概慵懒是一种能够使他有效放松大脑,从而有能量思考真问题的必要手段。 他高中时在家自 学艺术、文学和科学等,拥有哲学、物理学和计算神经科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拿了 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是,用概率论推断人类文明何时会灭亡。 比起读书,他更喜欢听书,因为这样效率更高。他有洁癖,为了预防传染病,他选择不握手。他的日常 食物是把各种蔬菜和燕麦奶混合并用破壁机搅拌成汁,因为他唯一关心的是思考,他对食物的要求就是 不要包含可能伤及大脑的毒素。 尼克·博斯特罗姆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期间接触了"负熵主义" (Extropianism) 及其研究小组。这个理 论相信, 生命就是永不止息的负熵状态,技术总有一天会让人无限活下去,实现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