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智能》

搜索文档
梅剑华:思考理想之未来的意义
虎嗅· 2025-06-20 16:02
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从2016年到2025年快速发展,包括阿尔法围棋、ChatGPT、DeepSeek等标志性事件 [5] - 生物技术、脑机融合技术成熟,推动新人类、新世界的出现 [5] - 互联网在1999年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开启获取新知、结交新友的可能性 [4] 社会变迁 - 1991年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饮食简单,饮料和水果稀缺 [1][2] - 200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饮食改善,如四菜一汤、饭后水果 [1][2] - 21世纪前25年经历重大事件,如中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新冠疫情等 [3] 哲学与未来思考 - 深度乌托邦探讨技术成熟后人类生活的意义,涉及真善美的追求 [10][11] - 未来可能面临意义缺失问题,但人与他人、机器、世界的关系仍存意义 [12][13] - 爱因斯坦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三种境界在深度乌托邦中仍适用 [13] 书籍与理论 - 《未来之地》讨论深度乌托邦实现后的生命意义问题 [10][11] - 博斯特罗姆的《超级智能》描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 [5][16] - 查莫斯的《现实+》支持虚拟现实模拟假说,与博斯特罗姆观点类似 [16] 争议与批评 - 博斯特罗姆的长期主义运动被批评忽略气候、贫困等现实问题 [16] -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于2024年关闭,博斯特罗姆事业受争议 [16]
如何应对无聊,是后稀缺时代的最大挑战
腾讯研究院· 2025-05-14 16:35
书籍核心观点 - 《未来之地》探讨在技术问题已解决的世界中,理想社会如何实现以及为何令人向往,而非传统技术毁灭论 [3][4] - 作者提出乌托邦社会需解决的核心矛盾:物质富足后如何维持进步动力与避免人性惰性 [5][6] - 技术进步可能复制农业革命的负面效应,如强化不平等而非普惠社会 [3] 作者背景与理论框架 - 尼克·博斯特罗姆学术背景涵盖哲学、物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创立人类未来研究所研究灭绝级风险 [1][2] - 其理论受"负熵主义"影响,主张技术可突破生命极限,但超级智能可能因漠视人类而引发文明危机 [2] - 新书采用哲学对话体,融合亚里士多德讲演、柏拉图对话与伊索寓言三种传统 [5] 乌托邦社会的关键挑战 - **进步动力缺失**:平等社会可能因缺乏竞争导致进步停滞,历史上不平等社会反而催生文艺复兴等成就 [5][6] - **消费形式创新**:提出三类新消费方向——生物增强/脑机接口、大型公共项目、社会地位竞争,但受资源与生理限制 [8] - **闲暇文化重构**:需改变稀缺社会形成的劳动伦理,上层阶级对闲暇接纳度高于中下层 [8] 深层冗余与目的生产机制 - **五环防御体系**:享乐效价、体验质地、自成目的活动、人工目的、社会文化纠缠,解决工作消失后的意义危机 [9][10][11] - **无聊的双重性**:既是精神挑战也是创新驱动力,技术手段如神经药物可能剥夺原创性 [11] - **美学尺度细分**:通过提升感知细腻度(如四色视者辨识1亿种颜色)对抗无聊 [12] 副线剧情隐喻 - 虚拟听众讨论指向"体验机"思想实验,强调自主经验不可替代 [13] - 狐狸与哲学家猪的寓言暗示乌托邦与弱肉强食现实并存的可能 [13] 现实意义 - 当前技术进步尚未实现闲暇中的美学体验提升,表明技术发展仍不完善 [15] - 开放式讨论为改变历史方向保留可能性,模棱两可的状态蕴含选择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