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探索

搜索文档
《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
新华网财经· 2025-06-20 10:47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体现在浑仪革新与《授时历》的诞生[1] - 元朝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主导全国性天文测量"四海测验",覆盖27个观测点,为《授时历》奠定数据基础[1] 天文仪器革新 - 郭守敬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启发,将传统浑仪拆解为简仪和仰仪,结构优化后观测精度显著提升,恒星赤经测定精度远超宋代浑仪[2] - 简仪设计融合科学与艺术,以四条龙托起天体象征"天圆地方",成为后世赤道仪鼻祖[2] 《授时历》的科学成就 - 《授时历》回归年值为365.2425日,与格里高利历相同,精度领先世界300年[2] - 节气测算误差仅2分钟,沿用380余年,影响覆盖中国及朝鲜、越南等地,为农事提供精准时间参照[2] 文化节目《国宝美鉴》 - 节目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共15集,第三集聚焦"授时历法",解读浑仪革新与《授时历》的历史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