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
搜索文档
洛水深流,邙山静立,在时光深处遇见洛阳
经济观察报· 2025-10-03 14:27
(原标题:洛水深流,邙山静立,在时光深处遇见洛阳) 文博时空 作者 张梦佳 洛阳市西工区,东周王城广场。 炎炎烈日下,六匹昂首奔马雕塑栩栩如生,仿佛正蓄势待发,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广场下方,便是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的发掘现场,如今已建成为周王城天子驾六博 物馆。 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沿着台阶缓缓而下,博物馆内静谧无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尘土气息,那是历史的沉寂。 二十六辆战车,七十匹马,以及七只狗的骨骼,精心排列,如同一场盛大的仪式方才落幕。 古籍记载,商周时期的车马使用制度森严:"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 一。"车马不仅是出行工具,也是中国古代身份与礼制的象征。 陪葬坑中,整个车队南北纵列,车头向南,车尾朝北。天子驾六位于中央,周围是驾二和驾四的车辆。 诸侯卿士环列拱卫,正如众星捧月,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览无余。 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 站在这古代战车与马匹骨骼前,我仿佛置身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恍惚间,战争的硝烟散去,城门缓缓 打开,迎接凯旋的将士们归来。我随战车一同进入北靠邙山、南临洛水的东周王城。 车辚辚,马萧萧,洛水奔流。疾驰的骏马一点点化作尘土,身侧的人影也 ...
《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
新华网财经· 2025-06-20 10:47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体现在浑仪革新与《授时历》的诞生[1] - 元朝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主导全国性天文测量"四海测验",覆盖27个观测点,为《授时历》奠定数据基础[1] 天文仪器革新 - 郭守敬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启发,将传统浑仪拆解为简仪和仰仪,结构优化后观测精度显著提升,恒星赤经测定精度远超宋代浑仪[2] - 简仪设计融合科学与艺术,以四条龙托起天体象征"天圆地方",成为后世赤道仪鼻祖[2] 《授时历》的科学成就 - 《授时历》回归年值为365.2425日,与格里高利历相同,精度领先世界300年[2] - 节气测算误差仅2分钟,沿用380余年,影响覆盖中国及朝鲜、越南等地,为农事提供精准时间参照[2] 文化节目《国宝美鉴》 - 节目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共15集,第三集聚焦"授时历法",解读浑仪革新与《授时历》的历史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