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美鉴》

搜索文档
《国宝美鉴》第十五集:厚德载物 从陶壶量醉到文明自觉
新华网财经· 2025-07-18 20:42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2] - 第十五集《厚德载物》聚焦中华酒文化,从贾湖陶壶到海昏侯青铜蒸馏器,展现酿酒技艺与酒德文化的演进 [2] 中华酒文化的历史演进 - 贾湖遗址出土的粗陶罐中发现九千年前的天然发酵酒痕迹,原料包括稻米、蜂蜜与山楂,酒精浓度仅几度 [4]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蒸馏器全长132厘米,现代复刻可产出22度酒液,东汉蒸馏器高86厘米,两者印证蒸馏技术早熟 [6] - 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殷商因酗酒亡国的教训,提出"饮惟祀,德将无醉"的酒德准则 [8][9] 中华酒德的文化内核 - 华夏民族在掌握烈酒提纯技术后选择限制使用,体现"宁淡勿烈"的文明自觉,区别于其他古文明将酒视为神赐恩典的普遍认知 [11] - 从陶器到青铜器的酒器演变,既承载酿造工艺迭代,也沉淀"厚德载物"的道德约束,形成技术演进与文明自律的双轨并行 [1][13]
《国宝美鉴》第十一集:修园牧林 从亭台楼阁到明理守道
新华网财经· 2025-07-10 11:28
编者按:在江南的水榭与北国的宫苑间,古人以山石为骨、流水为脉,在园林的方寸间摹写天地秩序。 从沧浪亭的漏窗借景到颐和园的山水造势,每一处亭台都藏着 "明理守道" 的哲思 —— 这不仅是造园的 技艺,更是中国人对 "天道有序" 的深刻体悟。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十一集《修园牧林》,讲述中国园林从宋代沧浪亭到清代颐和园的发展,展现其借景等 造景手法、"有无相生" 的哲思及 "明理守道" 的文化内涵。 与沧浪亭 "清水微漪" 的灵动不同,颐和园以皇家标准重构山水:水质需清可见影,水面忌动静过大以 保涟漪韵律,亭台楼阁依山傍水却不夺山水之美。这种 "融于自然而超越自然" 的追求,让这座北方园 林既承江南造园的 "借景" 精髓,又以规模与气度诠释着 "理之所至,物之所成"—— 正如乾隆诗中所 言,园名 "清漪",恰是对 "水之理" 与 "园之境" 的双重注解。 从沧浪亭的漏窗到颐和园的山水,中国园林始终践行 "明理者不违时,守理者自成章"。匠人以 "借景" 呼应天地之势,以 "漏窗" 沟通 ...
《国宝美鉴》第十集:斗拱载道 从榫卯巧构到建筑灵魂
新华网财经· 2025-07-08 14:14
中国古代斗拱工艺 -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核心承重结构 通过"方斗托举 曲拱承重"的设计实现屋顶重量分解传递 既节省材料又增强稳固性 [3] - 早期井干式建筑耗材量大 穿斗式结构难以承重大跨度 斗拱的出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3]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 - 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采用回字形柱网与斗拱层梁架嵌合结构 至今保持稳定 [5] - 建筑中预留的木材热胀冷缩缝隙体现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 使建筑功能升华为"器以载道"的文化载体 [5] 辽代应县木塔 - 全木结构楼阁高67米(20层楼) 外观5层6檐 实际包含4层暗层 形成明暗交错的精密承重体系 [7] - 全塔使用54种斗拱 分别承担梁架承托和荷载分散功能 被誉为"斗拱博物馆" [7] - 斗拱与暗层结构实现"藏巧于拙" 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和地震仍屹立不倒 [7] 斗拱的文化哲学 - 斗拱体现"隐于形 显于用"的智慧 在"力稳"与"形美"间达到平衡 暗合中国传统哲思 [8] - 结构将力学原理藏于榫卯咬合 却在飞檐处展现建筑威仪 形成"藏力于巧 守理于拙"的文明密码 [10]
《国宝美鉴》第九集:凿石敬心 从云冈凿痕到文明印记
新华网财经· 2025-07-04 10:27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 共十五集 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1] - 第九集《凿石敬心》聚焦北魏云冈石窟 展现其石雕工艺的开凿与创制 以及"敬人如敬佛"的文化内涵 [1] 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 - 云冈石窟在千米崖面上开凿250多个洞窟 51000多尊造像 其中13.7米高的释迦坐像保存完好 背光火焰纹与浮雕工艺精湛 [3] - 早期造像呈现"犍陀罗风格" 中期融合印度笈多风格与汉地审美 爱奥尼亚柱 波斯兽形柱与中原斗拱 飞檐共存 [5] 文明交融的典范 - 云冈石窟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首个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工程 集中体现文明碰撞印记 被学者称为"勿问西东"的兼容典范 [5] - 石匠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使云冈超越宗教造像范畴 成为文明对话的活化石 展现"没见过 便创造"的勇气 [7] 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 - 云冈造像体现"千相"与"一相"的统一 既是对慈悲的多样想象 也是"敬人如敬佛"心相的集中表达 [7] - 佛像衣褶凿痕清晰可见 融合西域火焰纹与中原衣带当风风格 其凝视众生的目光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9] - 云冈石窟的精神内核在于"对人间冷暖的敬畏" 佛的慈悲源于对众生的敬意 石窟的永恒体现对文明的坚守 [9]
《国宝美鉴》第七集:锦绣承魂 从云纹绣影到文明经纬
新华网财经· 2025-06-30 17:24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 共十五集 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文化密码 [1] - 第七集"锦绣承魂"聚焦中国刺绣与缂丝工艺 展现汉代至宋代的发展历程 包括纹样寓意 技法革新及文化内涵 [1] 汉代刺绣工艺 - 马王堆汉墓出土乘云绣 采用朱红 绛紫等五色丝线锁绣云气与凤鸟纹 纹样脱胎于先秦蟠螭纹 体现"云从龙"天人感应思想 [3] - 汉代刺绣纹样具有象征意义 如长寿绣 信期绣通过抽象图案隐喻时光与生命 针脚工艺承载文明内涵 [3] 唐代纺织工艺发展 - 唐代纺绣融合异域文明 宝相花纹样层叠体现盛唐气象与外来文化交融 [5] - 刺绣与缂丝工艺达巅峰水平 刺绣针法灵动多变 缂丝采用"通经断纬"技法 逐线成画 对世界纺织史影响深远 [5] 宋代缂丝工艺成就 - 宋代缂丝《梅鹊图》为巅峰之作 运用赭色丝线缂出枯笔飞白效果 "长短戗"技法呈现鹊羽毛绒质感 [7] - 缂丝通过纬线密度变化复现水墨画浓淡枯润 实现"以线为墨 以缣为纸"的艺术境界 [7] 传统工艺与匠心理念 - 汉绣至宋缂丝均体现"敬自然馈赠 惜寸缕寸金"的匠人哲思 针线工艺蕴含对天地时序的敬畏 [9] - 贵州茅台酿酒工艺与传统刺绣同理 均遵循自然节律 以千年功力守护传世匠心 [9]
《国宝美鉴》第六集:千年之轮 提炼用力之妙
新华网财经· 2025-06-27 11:38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 共15集 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文化密码 [1] - 第六集"千年之轮"聚焦古代齿轮技术 展现从战国棘轮到汉代青铜齿轮的发展历程 [1] 古代齿轮技术发展 - 战国棘轮出土于洛阳王城遗址 青铜齿痕体现《考工记》"轮人为轮"的匠心标准 通过水车汲水等应用展现"借力化力"的机械文明 [3] - 宋代指南车采用齿轮联动技术 通过12齿啮合实现方位判定 记里鼓车则用十轮一响的鼓点计量里程 [5] 齿轮技术的文化内涵 - 齿轮技术体现"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将人力难及的方位判定和里程计量转化为精密机械运动 [7] - 古代齿轮应用从水利机械到导航系统 展现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 [7] 现代传承与创新 - 贵州茅台以齿轮精神为隐喻 在时光窖藏中践行"守正为轴心 创新为轮齿"的发展理念 [9] - 节目通过古今技术对比 强调文明传承需要精准咬合时代脉络 [9]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 书写共生之道
新华网财经· 2025-06-25 14:06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都江堰建造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守李冰主持,是古代无坝引水、开山分流的水利工程奇迹 [3] - 工程采用"道法自然"理念,通过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实现动态平衡的水网系统 [5] - 工程至今仍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5] 古代水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都江堰利用"烈火焚山、冷激裂石"技术开凿玉垒山,展现古人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智慧 [5] - 水力机械如"水碓舂米、水磨磨面、水筒车汲水、水利鼓风机冶铁"推动农耕文明生产力革新 [7] - "以水代工"的机械系统标志着绿色生产力的超前觉醒 [7] 生态哲学与现代传承 - 都江堰遵循"深淘滩,低作堰"法则,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利用 [9] - 现代企业如茅台借鉴治水智慧,强调生态平衡与微生物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9] - 古人治水核心在于"读懂山河呼吸律动",现代生态保护延续这一理念 [9] 文化传播与节目内容 - 《国宝美鉴》第五集专题解读都江堰,揭示其作为"伟大的历史奇迹"的文化密码 [1][3] - 节目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析国宝文化内涵 [1]
《国宝美鉴》第四集:御火造物 淬炼传世匠心
新华网财经· 2025-06-23 17:41
编者按:在文明长河中,古人以火为匙,开启科技与匠心的探索之门。从熔铁铸剑的刚硬到蒸粮成酿的 温润,火的掌控史,亦是人类将自然之力化为文明精魂的演进史。 铁质兵器的成熟,为军事变革铺就基石。环首刀以空心圆环刀柄防脱手的设计,成为骑兵崛起的利器; 唐代横刀承袭汉刀传统,70 至 80 厘米的刀身不仅代表铁器工艺巅峰,更随唐王朝威名远播东亚。彼 时,中国凭借液态炼铁术、炒钢去杂等技艺,成为世界冶铁领域的引领者。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四集"御火造物",讲述从原始取火到高炉冶炼的人类用火历史进程。 当第一簇钻木取火的火星跃出,人类便踏上了驾驭自然的征程。烧陶冶铁的火光中,青铜器曾是文明的 璀璨注脚 —— 商周青铜礼器以坚硬质地镌刻权力符号,却因材质局限在兵器领域显露短板:冲击下易 断裂的特性,终让位于更坚韧的铁器时代。 高炉冶铁与鼓风装置的革新,将火焰温度推向千度以上。匠人以火为笔,将不同含碳量的铁料层层叠 合,经反复锻打、淬火锤炼,让粗铁蜕变为 "百炼钢"。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铁剑, ...
《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
新华网财经· 2025-06-20 10:47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体现在浑仪革新与《授时历》的诞生[1] - 元朝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主导全国性天文测量"四海测验",覆盖27个观测点,为《授时历》奠定数据基础[1] 天文仪器革新 - 郭守敬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启发,将传统浑仪拆解为简仪和仰仪,结构优化后观测精度显著提升,恒星赤经测定精度远超宋代浑仪[2] - 简仪设计融合科学与艺术,以四条龙托起天体象征"天圆地方",成为后世赤道仪鼻祖[2] 《授时历》的科学成就 - 《授时历》回归年值为365.2425日,与格里高利历相同,精度领先世界300年[2] - 节气测算误差仅2分钟,沿用380余年,影响覆盖中国及朝鲜、越南等地,为农事提供精准时间参照[2] 文化节目《国宝美鉴》 - 节目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共15集,第三集聚焦"授时历法",解读浑仪革新与《授时历》的历史意义[1]
《国宝美鉴》第二集:观星问路 看见文明的千年往事
新华网财经· 2025-06-18 15:46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节目由新华网和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1] - 第二集以"观星问路"为主题,聚焦《敦煌星图》与《苏州石刻天文图》,讲述人类探索宇宙的千年往事 [1] 《敦煌星图》 - 世界现存最早的手绘全天星图,公元8世纪初诞生于敦煌 [1] - 12幅横图沿十二时辰展开,标注1359颗星辰,采用红黑双色 [1] - 融合了波斯天文算法、印度星占智慧和中华星官体系,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1] 《苏州石刻天文图》 - 中国现存最早科学实测石刻星图,诞生于约五百年后 [2] - 青石板长2.16米、宽1.08米,以北极为中心,用三个同心圆划分可见星空 [2] - 碑文将星象运行与儒家伦理相联系,体现理性思维 [2]